聽課、評課是學校最常見的教研方式。然而,低效的聽課、評課又成為制約教研活動深入開展,影響教師主動參與教研活動的主要因素。如何更有效地聽課、評課?學校引進了新型聽評課范式轉型,成為我組教研活動開展的主題。
新的課程改革,強調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生物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強調了生物學習是個性化的行為,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倡導個性化學習方式。課堂是教師、學生互動交往的場所。
傳統的聽評課制度存在著簡單處理、任務取向、不合而作等許多問題,一些地方長期以來更多地把它當作一種對教師的單項考核、一種要完成的任務,有時甚至成了教師的“難關”。主要根源在于聽評課的“去專業”。傳統的聽評課特點,簡單處理。它集中表現在這么四點:一是進入課堂時,聽評課者自己沒有充分的準備,也沒有與上課教師進行有效的溝通。二是聽課過程中,主要關注教師單方的行為,沒有對學生的學習引起足夠的關注,評課時缺乏有證據的觀點,漫談式、即席發揮式話語過多。三是評課結果往往只是體現為一個無法解釋的分數。四是使用結果時往往錯誤類推,
傳統的聽評課制度簡單處理、任務取向、不合而作的現象集中體現了現代社會的“工業思維”,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聽評課應有的專業性的喪失。聽評課思維方式需要轉變。
對于一堂課,一是必須基于“現場”,充分考慮時間、空間、資源等因素,就此課論此課,不要作過多的類推或假設。二是要充分考慮教師本人的獨特性。三是在評課時,談到存在的問題,最好“體諒優先”。
在聽評課中特別要強調合作。我們把聽評課界定為是教師專業共同體的合作研究活動。首先,聽評課群體應當是由上課教師、聽課者、評課者、學生等相關人員構成的一個專業合作體。其次,聽評課合作體最重要的是要改變教師傳統的單兵作戰的專業生活方式,讓他們在日常工作中積極尋找并創造合作機會,面對復雜的課堂教學問題,通過對話、傾聽、討論等交流方式,開展多樣化的合作研究。第三,聽評課合作體的形成與成效最終取決于教師群體中的文化,只有形成開放的、民主的、合作的教師專業共同體文化,聽評課才能真正發揮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教師專業發展的作用。學校要大力倡導合作的文化,積極探索新型的聽評課合作平臺,特別是基于網絡的技術平臺,為教師合作提供保障;學校還需為教師尋求校外專業支持創造條件,提供便利,為聽評課共同體開展有效的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持。
聽評課是學校專業精神的集中表現,把學生放在第一位,虛心地互相觀摩、批評,是每一位專業教師應該做得到的,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學得到更高層次的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國教育報》,2007年5月8日.
[2]趙小雅、《基于合作的課堂觀察》.
作者單位: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