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初中數學在課堂上如何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掌握更多技能是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關鍵。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幾點思考。
一、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
數學教師要讓生活走進數學課堂,引導學生去領略生活中的數學之美、實踐數學之利,開放學生的空間、開拓學生的視野、開發學生的思維,培養有開拓創新精神的新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課的導入“生活化”。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如果設計和安排得富有藝術性,必能吸引學生,引發學生興趣,燃起智慧火花,開啟思維閘門,收到先聲奪人,一舉成功的奇效。在課堂教學中可充分運用網絡資源,大量取材于生活實際,選用富有生活情趣的動畫、圖景、貼近學生生活的實例制作課件,溝通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點亮學生智慧的火光,使學生覺得學數學是有趣的,有用的,并熱愛數學。
例如在學習用多邊形拼設地板這一課時,我就問:“同學們吃過蜂王漿嗎?見過蜜蜂的蜂窩嗎?見過人民廣場嗎?可愛的小精靈筑建了奇妙的正六面體結構的蜜蜂蜂窩,建筑師們也用磁磚鋪設建造了很多雄偉美觀的廣場,你想知道這其中的奧妙嗎?你知道教室里地板的磁磚怎么鋪而沒有空隙嗎?”“你看到過的鋪設地板的磁磚是什么形狀的?”
2.學習過程“生活化”。課堂教學是學習過程的關鍵,是優美樂章的“主旋律”,在教學的重點、難點處設計生動形象、深入淺出的生活化語言,降低了難度,擦亮學生的智慧之火,運用形象化的語言,讓學生倍感親切,加上與生活密切聯系。所以,學生記憶深刻,學得扎實。使學生不再害怕數學,不會覺得數學難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學習“直線”這個概念時,學生很難理解直線是無限延伸的。我就問:“大家對西游記中孫悟空拿的什么東西最感興趣,最有印象呢?”同學們大都問答是神奇的“金箍棒”,我就讓學生把直線想象成能縮能伸的無限的“金箍棒”,學生一下就豁然開朗了。
3.知識運用“生活化”。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仿佛是動聽的“交響曲”。精心設計題目,提供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理解、掌握知識的最終目的在于應用,通過知識的應用,問題的解決,可使學生親身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作用,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自覺性和應用意識。
例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讓學生自己設計有創意的圖形或作品,同學們利用自己的巧手設計出了精美的圖案,漂亮的剪紙,立意新穎的版畫。更有利用牙簽做的手工畫,有用水果皮做的人偶。這些作品在學校開展的學生成長展示會上受到普遍的好評,有的同學到初中畢業的時候還一直珍藏著,因為初中的數學課堂學習讓他們懂得珍愛生活。
通過這樣的一次次讓生活走進初中數學課堂的實踐活動,學生直接把課堂中所學到的知識和方法應用到生活實際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數學很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給我們帶來了快樂。
二、讓合作教學貫穿于數學課堂
合作教學課堂活動操作的主要環節是:引、讀、議、練、結。
1.引:教師圍繞教學內容,認真研究每節課的引入,創設情境。采用問題提出、設問引思、復舊引新等手法,為新課的導入鋪路搭橋。“引”的目的是使學生明確目標,激發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2.讀:教師給出閱讀提綱,為學生自學定標定向,讓學生根據提綱閱讀教材或有針對性、有選擇性地閱讀教材的重點、難
點,或者由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新知識后,再由學生閱讀教材,從而使學生對本節課的
新知識有初步的認識。
3.議:對各小組自學存在的困惑不解的問題以及新知識中的重點、難點、疑點,教師不要急于作講解、回答,要針對疑惑的實質給以必要的“點撥”,讓學生調整自己的認識思路,讓全班學生合作議論,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互相探究,取長補短,通過再思、再議達到“通”的境地,解惑釋疑。對積極發言的學生予以表揚,對有獨到見解的
給予肯定、鼓勵。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
的發展,又培養了學生表達問題、展開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例如:教學三角形中位線這一課,我提出三個問題給予導讀導議:(1)什么是三角形的中位線?一個三角形的中位線有多少條?它與三角形中線有何區別?(2)何謂三角形中位線定理?它的條件和結論各是什么?(3)如何證明三角形中位線定理?
4.練:這個環節的目的是鞏固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
5.結:就是對所學內容進行歸納整理,鞏固深化所學知識。
以上環節并非機械操作,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而定,突出重點,合理調換順序和合理安排活動時間,保證合作教學順利進行。如單元復習課應以議、練、結為主;概念課則以讀、議為主;練習課則以議、練為主。
三、讓提問更優化
善教者必善問,善問是一種藝術,只有“善問”,課堂氣氛才會活躍,學生的思維才能被激活。學生的智慧潛能如寶藏一樣需要開采、需要激發,“知識即是力量,方法即是智慧”。
善問“十字訣”的辦法,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例如:我在《特殊的平行四邊形》一節課中,提問道:假如平行四邊形一組邊垂直(例如鄰邊);四邊形的形狀可能發生什么改變?相等時呢?想一想各種各樣的情況;除了邊改變,還有什么替代(例如對角線);會有什么改變?把這些組合條件形成特殊的平行四邊形會有什么特征?比較各種特殊四邊形的異同點。由于巧妙應用“善問”十字訣,從而有效的提問學生,擺脫了單一的對話式問答,取得了滿意的效果,當堂反饋時優秀率達92%。
總之,教師應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應變知識的傳播者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引導者,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成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作者單位:松原市寧江區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