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精神是廣大一線教師一直探討的永恒課題,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做法:
一、營造創新教學的環境,激發創新意識
創新意識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貧瘠的土壤是生長不出茁壯的禾苗的。在數學教學中,要“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就需要營造出自由而不散漫,寬松而不拖沓的課堂人際氛圍,建立融洽、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從“要我學”轉到“我要學”變成“我樂學”上來。為了營造這樣的創新環境,我們可以在以下方面下工夫:
1.在導入新課上下工夫。每堂課一開
始,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創設奇異情境,產生懸念,把形式額定學習情緒、注意力和思維活動調節的積極狀態,如故事導入,實驗導入,創設問題情境導入等等。
2.在教學手段上下工夫。教學過程中恰當借助電教手段,尤其是多媒體計算機等輔助教學,能把被感知的對象直觀地呈現出來,可以通過音響、色彩、動態畫面等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激發學生的興趣,有利于創新意識的萌發。
3.在與學生情感交流上下工夫。教師只有對每一個學生傾注滿腔的愛,加強與學生情感交流,親近他們,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學生才能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地學習,愉快地參加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去。實踐證明,只有師生共同建構的學習氛圍環境中學生才能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創新意識才有可能建立。因此,恰當創設問題情境,不僅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起來,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由于學生積極思維,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創設思維情境,培養創新思維
數學被人們稱之為思維之花,數學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思維的重要陣地。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探索中求新,培養思維的深刻性和廣闊性,強化創新意識的引導和創造潛能的開發。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設計不同的思維層次,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思維訓練,可以提示知識本身的內在矛盾,并使之轉化為學生認識的內在矛盾,把“填鴨式”的“這樣辦”變成啟發式的“怎么辦”,把淺層次的“是不是”變成單向思維的“用什么方法”變成多向思維的“有多少種方法”……引導學生在實際的探索和發現過程中獲得真理,就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入求新、求異的天地,激發學生認識的興趣,全面發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三、讓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其創新能力
荷蘭數學家弗登塔爾曾說:“學習數學惟一正確的方法是讓學生進行再創造。”許多數學知識產生過程的本身就是精彩的創造過程,但數學課程中從內容到結構都是經過嚴密加工的系統,一般看不到數學家發現的可貴思維痕跡。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認知心理結構出發,用再創造的方法處理教材,抓住典型,精心設計教學過程。讓知識內容完成形式變為知識的待建形式,鼓勵學生像數學家那樣去發現數學知識,探索數學規律。
四、重視練習設計,保持學生的創新興趣
學生思維技能的形成是通過練習獲得的,通過練習使學生的知識得到鞏固、運用和發展,才能把知識轉化為能力,因此要使學生的思維不斷地發展,精心的設計練習是尤為重要的。
1.強化學生的順向思維,設計好鞏固練習。訓練學生的準確性、深刻性。培養學生的判斷性思維能力。
2.訓練學生的逆向思維。使學生每做一道題,都能做到“變化有因,推理有據”訓練學生思維的邏輯性。
3.活躍學生的思路,提高解題能力。通過這樣的綜合練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訓練了學生思維的廣泛性、系統性和準確性。
4.訓練學生做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練習。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方法和思維形式去解題,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防止思維的刻板性。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四十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