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學是訓練學生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過程。讓學生自主地獲取知識就需要把課堂當成學生創造實踐活動的場所,培養他們良好的創造精神,讓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有獨立的思考空間和獨到的見解,勇于發現新問題,敢于探索和嘗試。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積極地投入到探尋、研究的氛圍中,就要求老師進一步挖掘教材,有較高的駕馭教材能力。要用老師的“動”帶動學生的“動”,使整個課堂充滿發現、探尋氛圍。結合教學實踐,就課堂“動”起來了的教學行為談自己的拙見。
一、課始設疑激趣——誘“動”
托爾斯泰說:“成功教學不是強制,而是激發興趣?!迸d趣是學習中最活躍最強烈的因子,學生每做一件事,都是對這件事感興趣開始的,然后模仿著學,嘗試著做,最后自己會做。課伊始,教師導課要簡潔自然,富于激勵性。宋代朱熹說:“讀書無疑者,須教有疑”。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設疑是學生生疑進而生趣的有效方法,設疑生趣,使學生一開始就處于一種主動、積極、愉快的氛圍中,也就是使學生進入一種學習的最佳狀態,進入思維活躍期。學生整個身心處于積極求知的“動”態之中。教師再在新舊知識的接合點上展開教學,學生的思維剛好順應教師的思路。這算是“誘”動。
二、課堂教學靈活——促“動”
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要富于變化。課堂上教師始終以自己飽滿的教學熱情感染學生,以靈活的手法循循善誘,創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使學生始終帶著一種愉悅的心情學習,“親其師,信其道”,師生情感交融,相互合作,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和學的實踐活動,在這種課堂氛圍中,學生注意力集中,情緒高漲,思維活躍,教師環環相扣,層層展開教學,巧妙設計訓練內容,安排訓練程序,并給予學生充分的實踐訓練活動時間,通過多層次、多形式、多方位的信息傳遞與反饋,使學生眼、口、手、腦多種感官協調發展,發揮其能動作用。并注意能使學生思考的問題,盡量讓其獨立思考;能讓學生表達的內容,盡量讓其自己去表達;能讓學生動手的實驗操作,盡量讓他們自己動手去擺一擺,做一做;通過嘗試學生自己能得出結論,應讓學生自己去歸納總結。
三、課尾巧妙終結——余“動”
一堂課,要有一個好的開頭和科學完美的教學過程展示,同樣設計一個巧妙的課堂終結也很重要。好的課堂結尾應該是給學生留下思考的問題,“氣有盡而意無窮”;或能使學生展開聯想;或是能激起學生對聽下一次課的欲望,承上啟下,有的對教學的中心內容進行歸納,強化理解;有的突出強調教材重點,加深認識;有的以游戲形式終課。即能緩解疲勞,又給學生留下值得回味的東西,做到課堂盡而“余”動不止。
一堂課,從開頭到課終,能使學生以旺盛的求知情趣廣泛參與到教學過程中,變教師有“動”學生無“動”為師生互動,使整個課處在一個“動”態之中,達到“課開始,趣即生;課進行,趣更濃;課尾聲,趣猶存”的樂學境界。
作者單位:甘肅靜寧縣界石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