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某次遇到的課堂“意外”為例說明如何及時地捕捉這些“意外”,并將其合理地轉化為我們的教學資源。讓我們的課堂更具成效。
關鍵詞:課堂 意外
在星期二的早上,我來到七年級一班,開始了每節課的“時政討論”,小黃是這次討論的主持人。他略為緊張地走上了講臺。
新聞報道順利地進行著。這時,小郭談到了“朝鮮核武器問題”的情況,并提出自己的觀點:“既然中、美等國家都可以擁有核武器,那就不應該限制朝鮮發展,這對朝鮮是不公平的。”當小黃要求同學們進一步討論的時候,卻沒有任何一位同學能夠就此展開說明,整個課堂頓時陷入了一片寂靜,小黃也感到焦慮和沮喪,不斷用求助的眼光看著我。我靈機一動,插入一個問題:“大家看過《終結者》3沒有?”我轉而問小黃:“你看過沒有?”小黃(大聲地)答道:“看過,還是我最熟悉的電影呢!”我接著追問:“你能給同學們說說嗎?”小黃自信地說:“當然可以……”
我不失時機地刻意表揚了小黃,并請同學們討論:“如果都不限制,任由各國發展核武器,會怎么樣呢?”并把話題引向了“核危機”“核擴散”“核憂思”及“人類共同的責任”等方面。從同學們熱切的眼光中我看得出,對這個陌生的問題他們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和理解。
課堂教學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又動態的過程,在一定條件下出現一些“意外”是常有的。對于課堂中的“節外生枝”,能否將這及時納入到教學之中,調整教學策略,重構課堂動態生成,將課堂上的一次次“意外”變為教學中的一次次“精彩”,就顯得極為重要。
一、應對課堂“意外”,需要教師的教育機智
新時期的學生思維活躍、情感豐富,知識廣闊。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隨時都有可能面對學生奇特的感悟,始料未及的問題,復雜多變的現場。所以教師要多讀書、勤思考、善積累,才能成為博學多識,閱歷豐富的專家、雜家。當面對意外、偶發、另類時,才會有“化腐朽為神奇”的教育機智,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教育轉機。
二、應對課堂“意外”,需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觀點
現在的學生視野開闊,敢于亮出自己的觀點,這就給我們的課堂上帶來一點“背道而馳”“節外生枝”。這正是新課堂的生命力所在。教師不是要避免和預防意外的出現,而是要誘導、激勵學生表達個性想法、流露真實情感,然后加以引導、矯正。
三、應對課堂“意外”,需要善于捕捉有效信息
學生作為一種活生生的力量,帶著自己的知識、思考、靈感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復雜性。面對如此之多的有價值的教學資源,教師必須獨具慧眼,善于捕捉并巧妙運用于教學活動之中。
四、應對課堂“意外”,需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
平等、和諧、互動的教學氛圍,會使學生的自信心和表現欲空前高漲,使他們思維異常活躍,自覺地動腦、動口、動手,大膽探索,勇于發現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
作者單位:廣西桂林市逸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