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一門研究數與形的科學,嚴謹性、抽象性、廣泛的應用性是數學的三大特點。初中數學中的基礎知識包括初中代數、幾何中的概念、法則、性質、公式、公理、定理等,以及由其內容所反映出來的數學思想和方法。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我們認為初中數學教學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把握層次,克服盲目性
初中數學教學要求學生“了解”的數學思想有:轉化的思想、分類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類比的思想;要求“了解”的方法有:分類法、類比法、反證法;要求“理解”或“會運用”的方法有:待定系數法、消元法、降次法、配方法、換元法、圖像法。這里,“了解”“理解”“會運用”是教學要求的具體尺子,隨便提高或降低都會給這一基礎知識的教學帶來困難。特別是若把“了解”的層次提高到“理解”的層次,把“理解”的層次提高到“會運用”的層次,則學生從一開始便會覺得數學思想和方法高深莫測,從而失去學習數學的信心。
二、講方法聯系思想,以思想指導方法,兩者相得益彰
數學思想和方法本來是不能截然分開的,中學數學中用到的各種方法都體現著一定的思想,但數學思想是屬于數學觀念一類的東西,比較抽象,而方法則較為具體,它是實施有關思想的技術手段,對于初中學生來說尤其如此。因此,通過對數學方法的理解和應用以達到對數學思想的了解,是使思想與方法得到交融的有效方法。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創新能力(也可以說“創造力”)作為一種能力是由多種要素構成的,它包括: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緒、意志、興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過去一般教師往往喜歡老實聽話,學習上“門門高分”,紀律上循規蹈距的學生;而且有好奇心,喜歡思考,有創見的學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現在,那種“唯書”“唯上”,安于現狀、缺乏創新與進取精神的人,或那種“高分低能”“知識偏狹”的畢業生不受社會歡迎。中學教育是人才培養的基礎,中學學校數學教育目標應由“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教育”,由“應試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鼓勵學生大膽懷疑,獨立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對數學的態度由“漠不關心”變為“積極探索”,達到數學教育的價值在形式陶冶和應用價值之間的平衡,使未來世紀的中國公民具備良好的數學素質。
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數學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重要的一環,從教學心理學角度上講,如果抓住了學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對教學將有一個巨大的推動作用。興趣的培養就是一個重要的方面,興趣能激發大腦組織加工,有利于發現事物的新線索,并進行探索創造,興趣是學習的最佳營養劑和催化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對學習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維活動是最積極最有效,學習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數學課,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外,更重要是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做為數學老師應努力使學生熱愛數學,才能對學習有興趣,只要有興趣,才能學好數學。
五、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中學生的素質
在數學教育中,我們應以素質教育為宗旨,以開發學生的身心潛能,提高學生的素質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使學生的各種素質都獲得培養與提高。在教學中,應增加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讓小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應廣泛地以學生的活動為主,使知識技能的學習不僅成為素質形成的基礎,而且成為素質培養的過程。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三十九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