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數學不僅為下一步學習和研究現代科學技術打下基礎,而且對于培養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認識數學的科學和文化價值,形成理性思維也都有著積極的作用。然而,在學習數學的道路上,學生卻經歷了這樣的過程:小學感興趣,初中勤學好學,高中厭學怕學。為什么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反差呢?在本文中我將結合自己的教學淺談如何幫助學生學習數學。
一、教師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
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說過,“要給學生一杯水,教師就要有一桶水。這樣,上課才能有信心,講課才能張弛有度,才能引領學生走進數學世界,激起他們參與的欲望;只有課前堅實的準備,才能在課上雷厲風行,說一不二,才能堅定的給學生以肯定或否定而非模棱兩可的回答;只有用精深廣博的知識素養贏得學生的信服,學生才會信其師,才會聽其道;只有講得明白,學得才能輕松,學生才會相信你、欽佩你,才會樂于聽從你的教誨,才會樂于學習數學。
二、教師要吃透新課標、新教材
作為數學教師,必須要下功夫鉆研新
課標、新教材,不斷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法,盡快地與新課標的要求相銜接。
新課標明確要求我們改進教學方法,發揚教學民主,師生密切配合,交流互
動,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的好奇心和獨立思考,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形成學生獲取新知識、發展新知識和運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三、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認知水平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曾經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必須就此進行教
學。”這段話指出: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因此,在教學中要始終注意學生的認知水平,清楚他們已知的,分析他們未知的,有針對性地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地選擇、加工和生成新的知識,而不是被動的接受知識。
四、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從心理學角度理解,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事物的認識傾向,是心理活動的一種推動力量。首先,要激發和維持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教學中,我們要創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提供學習材料和條件,讓
學生自己動手去實踐,從情境中引發好奇心,引起他們的疑惑和驚訝,從而產生求知、學習的興趣。其次,興趣會從行為結果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得到鞏固和加強。心理學研究表明:“讓學生體驗到一
種自己親自參加與掌握知識的愉悅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教學評價的手段對學習的激勵功能,使學生產生成就感,多給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智的機會,在教學活動中設置合適的目標,使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比如,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將作業劃分為“高”“中”“低”三個檔次,學習基礎好的做中高檔
的,而基礎偏差的可以做低檔的。
五、教師要加強學法指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也指出:“未來的文盲將是不懂的如何學習的人。”由此可見,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是多么的重要。因此這就要求教師應在教學中更多地滲透學法指導,安排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課文,指導學生閱
讀理解有關的概念、公式、定理,聯系相關知識,進行觀察、辨析,并歸納出一般結論,并能運用有關結論去分析解決實際應用
問題。
開設數學學法指導課,講授名人和優秀學生學習的事例;介紹如何讀書、如何復習、如何記憶等一般的學習方法;精講數學解題的策略和思維方式;請優秀學生介紹經驗,請有關教師作專題報告等等。
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一個人長時期里逐漸養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方式。好的習慣是學生成功的一半,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且對將來的工作和學習也有很大的幫助。
數學學習好的習慣主要有以下幾點:1.課前預習,認真聽講;2.用心觀察,積極思考;3.書寫規范,演算仔細;4.及時復習,獨立作業;5.系統小結,課外學習。可是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總要暴露出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老師對學生在學習中存
在的問題有較清晰的認識,善于發現問題
的癥結,在教學過程中密切注意學情,加強調查與觀察。比如:學生課前不預習,上課不記筆記,打瞌睡,睡覺,注意力不集中,作業亂涂亂寫,做題格式不規范,做作業對答案等,要及時給予針對性矯正,從而使學生改進學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逐步掌握科學的學習策略,提高學習效率,為他們的終生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陜西西安明達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