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寫作能力的訓練,歷來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難題,一提到作文教師頭痛,學生就心煩,甚至談“文”色變,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學生感到無內容可寫。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一直是我多年來探討的問題,且有深深的體會:作文水平的提高必須從低年級訓練抓起,為中高年打好基礎。低年級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尤為重要,它是培養學生愛聽、愛說、愛讀、愛寫相結合的一種形式。下面我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談一下自己的淺見。
一、培養學生愛說、愛寫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的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可以說“興趣是成功的起點”“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小學生作文大多是憑興趣出發,也是一般兒童學習作文的心理特征,有了習作的興趣,才去喜歡作文這類的書刊、雜志等,才愛上聽話說話、說話寫活訓練課。為了激趣,我采取了以下幾種措施:
1.打消“怕”的心理。為了打消學生對作文的畏難情緒,幫助學生樹立寫作的信心,每次上說話課時,我都鼓勵學生大膽說,無拘無束,想到哪說到哪。有進步的學生給予表揚,讓學生有成功喜悅之感。
2.天天說。每天利用一課時的時間進行說話訓練。盡量讓每個學生都說,創造鍛煉的機會,說身邊的事,熟練的人等,內容可長可短,哪怕一句話也可以,只要是內容健康向上的。循之善誘,逐漸使學生說一套話,一整事。對于那些不敢說的同學,教師要正確引導,讓他們提前準備好材料,在家中對著鏡子自練,練好后,再到課堂上復述。這樣反復訓練幾次后,就消除了他們的畏懼心理。
3.寫日記。要求學生每天寫一篇日記,內容可以寫當天說話課自己講的內容,做到說寫結合,也可寫班級、學校、社會上的人和事,不會寫的字注拼音或查字典解決。班內設一個“班級輪流日記臺”,把好日記刊登上,來促使大家寫日記的積極性和愉快的心境,使學生在和諧的文化氛圍;增長知識、陶冶情操、提高寫作能力。
4.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上要開展故事會、日記評比、成語接龍、說話接龍等活動,激發學生的進取心,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
二、培養學生掌握基本詞語的能力
要想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詞語的積累和運用也很重要,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我采用了:一背、二讀、三對話的方法。
一背,就是要求學生背古詩、兒歌、童話故事等。背書能豐富學生語言知識,也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相應詞句也掌握得較牢固。在實踐中,每星期背會一至二篇古詩,大多數學生可能背熟,且學習量也不大,學生在樂趣中就學會了。一年來,就能背會六、七十篇古詩,有時在早讀課齊背,有時在活動中個別背誦等,盡量采用靈活方式,讓學生背得快記得牢,且會用。如一位同學在日記中寫道:“月到中秋分外明”看到圓圓的月亮,就想到在外打工的爸爸,心里格外掛念。因為“每逢佳節倍思親”嗎?雖然語句不太通順,但同時用到古詩句和兒歌,使句子更生動。
二讀,就是要求學生多讀課外書。讀書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積累材料的重要手段之一。讀書是作文的基礎,這使基礎越深,作文的根基就越牢,潛力就越大。讀書的目的在于應用,為此,我要學生在讀書過程中,作好讀書筆記,把書中優美的詞句摘下來,牢牢地記在腦海里,然后靈活應用。如看到一篇描寫秋季豐收的文章,把文章中描寫秋季的優美詞句先勾畫出來,然后記在筆記本上,反復說幾遍就有了描寫金秋時節的詞語。如學生一天讀一篇,一年能讀百余篇,本子上的好詞好句就多了 ,這樣,寫起作文來便能得心應手。
三對話,對話是學生感情的流露,也是檢驗學生正確運用詞語的有效方法。學生對童話故事最感興趣,教師講動物的故事讓學生聽,讓學生模仿動物對話,同學們爭先恐后地參加;也可以用“詞語接龍”的形式搞游戲,或“詞語搭配找朋友”的活動表演,充分運用書本上和生活中積累的詞語。
這樣做既培養了學生掌握詞語,運用詞語的能力,也為高年級的寫作打下了
基礎。
三、搞好作文訓練
要想提高低年級的作文水平,必須搞好作文訓練,我在教學實踐中,是從以下六種形式著手的。
1.看圖說話——啟動式。看圖說話是低年級最常見的一種訓練形式。可出示單幅圖或多幅圖后,啟發引導學生有序觀察,合理想象,說話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如:收集圖片貼在寫作本子上或畫自己喜歡的畫,先說話練習,然后在圖旁加上文字,寫出圖意,適當加上議論,抒情色彩。這樣做,能提高學生的想象能力和觀察能力。
2.聽話說話——復述式。老師或學生先講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讓學生進行復述,可以復述一個片斷或一個情節或做補充。這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
3.語感豐富——故事式。學生能正確、流利、有表情地朗讀課文,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有聲有色地講自己看到聽到的事,或課外讀到的故事,或日記本上的內容。這樣做,可以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4.角色模擬——情境式。讓學生都能表演,表演故事中的人物或仿照動物動作表演,邊表演邊敘述或先表演后敘述。如表演課本上的《駱駝和羊》這一課的對話,創設情境,便于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也使學生的表演水平得到提高。
5.實物觀察——速說式。教師預先準備經常看到的實物,讓大家觀察,然后迅速地說,以提高學生的靈敏度。如:教師上課預先準備一個桔子或一塊手帕、一個文具盒、一盆花等熟悉的物,老師講好作文要領,學生觀察思考,說一段話。也可以把學生帶到外面,領略自然風光,尋找大自然的美,說一段或幾句歌頌的語言,提高學生的審美意說,培養學生語言美的習慣。
6.提供例文——仿照式。教師提供說
話、寫話內容,讓學生仿照例文的寫法,學習例文的方法,找到例文的結構,認真思考后,讓學生重新練習說話、寫話,達到掌握方法為目的,使學生從抄文到學文,提高作文水平。
總之,低年級作文教學,就是千方百計讓學生“多說”,從說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口語表達、認識事物等多方面能力。
作者單位:河南省寧陵縣第一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