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中學語文教學中完成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的任務呢?首先應該了解為了實現創新教育,語文教學應具備的特征;其次,根據語文教學的特點、有關教育學和心理學原理,運用科學性、藝術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能力。
根據語文創新教育的特征,中學語文教學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創新教育。
一、培養創新意識就是培養學生創新
的愿望、動機和意圖
1.可通過典型事例,增大學生積極創新
在現行語文教材中,有關創新的事例俯拾即是:哥白尼不迷信他人,不畏權貴,創立地動學說;徐霞客跋山涉水,踏遍祖國山山水水,提出許多獨到見解;……前人先輩的探索精神,令學生欽佩。同樣,生活中的小小發明,也能點燃學生心靈創新之火。
2.質疑解疑,鼓勵學生創新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碰到許多問題,如果不及時加以解決,問題就會越積越多,不僅限制了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更是壓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的職責在于“傳道、授業、解惑”,學生心存疑慮之時,正是啟發學生創新意識的良好時機,教師應“相機誘導”。教師應積極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即使是教師一時難以解答的問題,也應該首先肯定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讓學生以一種良好的心態投入到學習中,從而啟發學生可貴的創新意識。
二、注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
我們的傳統教育偏重知識的傳授而輕視實踐活動,據教育部最近一次全國性調查顯示,我國中小學目前的教育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很少有學生自己從活動與實踐中獲取的真正知識。創新教育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只有在實踐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才能轉化為創新能力,否則,創新意識會淡化,創新精神會消退,創新能力也只是空中樓閣。
我們要打破傳統的閱讀教學方式,改變老師對課文繁瑣地條分縷析,不厭其煩地肢解語言,讓學生機械地進行知識訓練的狀態,培養學生實際的操作能力。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在教《死海不死》時,就先引導學生自己做一個小實驗,使盛滿清水的燒杯中的雞蛋,在燒杯中加鹽后浮起來。通過這個實驗推斷死海“不死”的原因。讓學生親自領略一下“發現真理”的樂趣,比教師喋喋不休地“奉送真理”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特別可貴的是,學生通過自己成功的實驗,喚起學生求知的欲望,激發了學習語文的興趣。
投身社會實踐,讓學生充分展示語文創新才能。“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讓學生關注社會,積極參與社會實踐,是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開展社會調查,利用節假日時間,組織學生深入街道、工廠、農村調查采訪,然后寫成調查文章。同時也不忘考察環境,環境問題越來越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我們利用雙休日,組織考察江河水質,車站、廣場、商場等公共場所的空氣情況,并舉辦征文比賽。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充實學生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活動中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自己,認識社會,提高對事物的判斷力和語文實際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創新意識的語文實踐活動也可以使學生學到書本上所缺乏而學生真正需要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極大地提高學生語文創新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鹿泉市銅冶鎮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