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日常所見所聞的各種事物能夠提出、發(fā)現(xiàn)和回答由好奇心而引發(fā)出來的一些問題,并有能力描述、解釋,這是對學生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要求之一。然而大多數(shù)的學生并沒有這習慣,感到無從下手,所以初期對學生要施加一定的壓力才能讓學生逐漸形成習慣,所以我在第一節(jié)課中就布置任務,要求每位學生在課后觀察身邊各種自己認為有趣的生命現(xiàn)象并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加以一定的解釋,通過開始的強制規(guī)定和一定的激勵讓學生從被動逐漸轉變?yōu)樽灾髯杂X地觀察日常生物現(xiàn)象和關注生物科學,讓學生逐漸主動將知識與生活實踐相聯(lián)系。
當然簡單地進行規(guī)定,還是會讓學生感到無從下手,為了讓學生有一個較明確的思考方向,前兩節(jié)我先從學生感興趣和常接觸的兩方面舉例。
一方面,講故事形式。以科幻小說為背景材料引出有關的生物學原理和生物技術,因為小說電視是學生較喜歡的主要娛樂之一,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這類娛樂,讓很多學生發(fā)現(xiàn)原來學習可以這樣輕松、愉快。同時在這個信息豐富的時代,學生學會獲得信息并且能夠有意識地根據(jù)信息源和產(chǎn)生此信息所用的方法來評估信息的科學性和可靠程度對學生的學習是很重要的。
另一方面,聯(lián)系生活實際。如在復習光合作用時,以自己生活中我和父親討論的實例提出問題:是在早晨還是在傍晚鍛煉好,原有觀點是早晨空氣讓人感覺清新,利于鍛煉,而現(xiàn)在卻提出要傍晚鍛煉好,到底是哪種說法有道理?這樣的例子讓學生一下子感到親切,有了討論的興致,所以很快地學生就能根據(jù)自己所學知識進行討論,最后把結論集中在由于光合作用在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
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交流后,學生收集到的生命現(xiàn)象越來越豐富,并且從開始的只是觀察提出問題到自己尋找答案,如觀察到一些花色在一天中的變化后查找有關資料解釋原因,還有一位學生的母親患有尿毒癥,她在照顧母親的同時注意觀察整理出該病癥的細癥狀,查找資料了解患病機理、應注意的護理事項,并結合選修中生物膜部分向同學們簡單介紹了治療的方法和大致原理。針對學生的口頭報告進行評價并記錄成績。評價標準是主要有:(1)表述是否清晰有條理,滿分3分。(2)觀察的現(xiàn)象是否全面,'記錄是否準確,(若是收集資料,則是否能通過多種渠道獲得多方面信息)滿分3分。(3)是否能用所學的生物學知識加以解釋、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滿分4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學生在第三方面有了較為明顯的改進,由剛開始的不知如何解釋,基本得0分,逐漸轉變?yōu)榇蠖鄶?shù)的學生可以得到2—3分,即基本上能夠正確運用知識解釋清楚。正所謂“盡信書不如無書”,那么老師就要通過課前的交流幫助學生分析,要讓學生知道在接受信息時
應該學會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對信息的科學性做出自己的判斷而不是盲目相信。
作者單位:貴州省鳳岡縣天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