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中,問題的設計決定著整個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精心設計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少主動性思維而變成知識的被動接受者,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在物理教學設計中,特別要重視挖掘教材聯系生活,精心設計問題。
一、挖掘教材設計問題,激發思維突出
主體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然會遇到許多認知問題,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成為學生學習的心理動力和課堂教學的契機。高中學生有很強的求知欲,時常表現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問,正是這些思想和認知問題驅動學生去追求知識、探索真理。教師通過挖掘教材,以問題為契機,精心設計,釋疑解惑,幫助學生完成學習目標。例如,學生在學習了電磁感應的知識后,對電磁感應中電能的來源產生疑惑。我就在《電磁感應中的能量轉化》一節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線框在非勻強磁場中的擺動會很快減弱?同學們很快想到:安培力做負功,機械能減少,機械能轉化為電能。接著我又問:能量又是如何轉化的呢?然后和同學們一起討論洛侖茲力的兩個分力的作用。通過這些問題的層層設問和討論,不斷激發思維火花,使之成為有序的思維訓練過程。
二、聯系實際設計問題,激發興趣培養
能力
教師要結合生產和生活中的實例,不斷創設問題情景,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抓住主要因素,提取物理對象和物理模型。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手段創設符合教學內容和要求的問題情景,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學習動機。例如,通過多媒體手段,展現實際情景:輸送帶送物、剎車滑行、跳水運動、小孩滑滑梯、蕩秋千、亮度可調的臺燈、光導纖維傳送光信號、原子彈爆炸等。將這些真實的實際情景設計成對應的物理問題,如:摩擦力問
題、勻減速問題、豎直上拋問題、斜面動力學問題、單擺問題、電路調壓問題、全反射問題、核裂變問題等,穿插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加強理論與實際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物理知識的意義,逐步培養學生主動觀察自然—尋找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能力。
三、優化問題設計,遵循認知規律,培養創新思維
為了使設計的問題更能有效地激發創新思維,教師應在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協作學習(開展討論與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著有利于知識建構的方面發展。引導的方法包括:提出適當的問題引起學生的思考和討論,在討論中設法把問題引向深入以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啟發誘導學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規律。
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1.問題的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互應在“元認知級”,即教師向學生提出的問題,應有利于促進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而非純知識性的提問。問題設計又要有適當的難度和梯度,即既要讓學生有成功的可能,同時更要具有培養物理思維的價值,如一些能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能引起爭論的問題,或一些能將認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續問題等。教師要考慮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即最鄰近發展區),通過提問來引導思維,切忌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即不能包辦代替學生的思維過程。
2.問題的設計要有利于建立學生的思
維模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即要了解學生思維的特點,例如教師可通過這樣一些問題來建立學生的思維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這是為什么?”等。使學生在學習中對問題保持敏感和質疑的心態,培養他們對科學知識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一種勤于思考的習慣,培養創新思維。
總之,問題設計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的意義是一種教學觀念問題,是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和諧統一。它的思維核心功能在綜合程序教學法的課堂教學實踐中被越來越多的教師所認同。只有充分重視問題的設計并不斷優化,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得輕松、高效,課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作者單位:河北省灤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