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程標準要求初中地理教學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變學生過去的被動參與為主動參與,在課堂上真正實現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從而創造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關鍵詞:初中地理 參與教學 創新
布魯納說過:學習不是把學生當作圖書館,而是要培養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只有參與探索新知的全過程,才能領悟知識的奧秘,才能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新課標也要求初中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其最根本的著眼點就是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
一、思維參與,提高認知
思維的參與最主要的就是提高通過興趣激發學生思維中最活躍因素,而提問則是激發興趣的內在“激素”和“催化劑”。精煉的提問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提問、興趣、思維三者作用的途徑表現為:提問→興趣→動機→知識→思維。精煉的提問就是為學生設一個磁力場,并以教材(地理知識)作誘發物,以老師作導體,激起他們的興趣、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們涌起學習的沖動,從而啟動和活躍思維。可以說精煉的提問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學生中最活躍的成分是求知欲,那些新奇、懸念、新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的注意、記憶、思維活躍起來進行學習。
【案例1】在初中八年級地理上冊《土地資源》一節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完“我國土地資源的基本特點”后,教師可通過提問、啟動和活躍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自己的想象力,如:針對我國林地、耕地人均少,該怎么辦?后備耕地潛力不大情況下怎么提高農業生產等問題,要求學生作快速回答,并對學生的發言給以迅速的肯定、否定或補充完善。這樣,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流暢,思維過程加快。學生通過自己動腦分析,得出與書上寫的相同的結構,獲得了成功感和喜悅感,同時,提高了分析能力和應變能力,增強了思維的敏捷性。
二、情感參與,協調發展
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教學過程不僅是認知的過程,更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在地理教學中,只有重視和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領域,才能促使學生“知、情、意、行”等諸多因素的協調發展。國家教育部曾在九年義務教育教材規劃會議上強調:在教學方面,教師不僅要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同時還必須加強情感的交流。事實上,學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師既是“良師”又是“益友”。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任何沒有脅迫的情境中學習,才能較好地學到知識,任何一點壓抑都會對學習起干擾作用。
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對教材中感染學生、培養情感的部分充分挖掘,并在形象和情感上加工潤色,就會強烈地激勵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獲得學習的積極的情感體驗,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具有“雪域高原”之稱的青藏高原,千姿百態的雅丹地貌、北京故宮等,都會深深地吸引學生,使他們產生喜悅、贊美和崇敬的情感,并激發起對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審美情趣和對祖國美好地理環境的熱愛。通過這樣的教學,不但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對地理學科的了解,深化教學結構,而且能夠弘揚科學精神,激發其熱愛科學、學好本領、報效祖國的信念和抱負,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案例2】在教學《長江》一課時,結合葛洲壩、三峽水利工程的建設,結合長江水力資源的開發,引導學生自行進行資料搜集,開展以《長江知多少》為題的主題報告會活動,這時,學生的內心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求知欲,他們積極地搜集資料,看有關的光盤錄象,查找有關的圖書,為報告會作著充分的準備。這實際上已使他們在有趣的氛圍里進行了新知識的學習。在活動的整個過程中,他們都沉浸于快樂的情趣之中,就是在這有趣的活動當中,他們知道了若干個關于長江的故事,了解了若干個關于長江的數字,知道了關于長江的過去和長江的今天,也進一步知道了關于長江的未來。這樣的學習過程,要比教師的辛辛苦苦地講,學生干干巴巴地聽收到的效果顯著得多。學生高興,教師輕松,課堂和諧,氣氛熱烈,師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活動參與,增強實踐
教學過程中,運用不同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主體激活狀態,能主動、積極地動手、動口、動眼、動耳去行動,去實際操作,給學生創設積極活動的情境。讓學生看得見,認得清,學得樂。通過學生親身練習操作,可以讓學生獲得探索的快樂,發現真理的愉悅,使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牢固,更易形成知識的相互聯系。適時適度的操作可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更能體現地理學科實踐性這一本身特性。避免古語所說“彈花匠之女,會說不會做”這一現象的出現。
由于初中學生的模仿力強,如果教師經常地邊講邊畫黑板略圖,使教材內容漸次出現,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緊緊牽引著學生的視線,學生學得容易,聽得入迷,又有意引導著學生自己動手,填圖補圖,繪圖制表,把地圖變“心圖”,如彩描分界線,繪制等值線圖,描摹示意圖,轉繪數據表格等,通過自己動手讓學生既熟悉了地理事物,又培養了空間想像力。
【案例3】在學習長江、黃河兩大水系概況的知識時,讓學生自己畫圖、填圖通過學生自己的評價展示他們的作品促進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長期讀圖、疑圖、繪圖的眼、口、手、耳的認識環境中熏陶,久而久之,一幅幅圖像便輸入儲存在大腦中,構成大腦圖像知識體系。當提及某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形成原因等時,學生腦海里像放電影一樣自然地顯印一幅幅相關圖像,以圖提問,以圖答問,真正實現圖文的融會貫通。
宋代學人鄭樵曾說:“索象于圖,索理于書。”今天已演化成為地理教學中的課本和地圖冊相結合的圖書法,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要求學生左書右圖,由看懂地圖到熟悉地圖,由熟悉地圖到能分析、運用地圖逐步做到“觀其‘圖’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養成良好的讀圖、用圖習慣。愛因斯坦曾說過:“我不是以語言思考,而是以形狀和形象思考,完成以后,努力將其置換成語言?!庇脠D思考是地理教師應交給學生的一門終身受用的技巧。
參考文獻:
[1]王吉.參與性教學的發展策略探討[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9(2).
[2]王曉玲.地理活動化教學中的幾大誤區[J].地理教育.2009(3).
作者單位:南京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