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數學比較貼進生活實際,具有很強的知識性、現實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豐富的內容提供教學中誘發學生興趣和動機的酵母。新教材還抓住了七年級學生情緒易變、起伏較大的心理、生理特點,要求以“活的東西去教活的學生”來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全面提高他們的素質和能力。對此,我的具體做法是:
一、引入環節巧妙化
在課堂引入中,設計各種形式,運用各種手段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喚起他
們的參與意識。如教學“生活中的立體圖形”時,我一開始就用事先準備好的圓柱、圓錐、棱柱等幾何體,提出這些幾何體由哪幾個面組成?圓柱和圓錐有什么異同點?棱柱與圓柱的異同點呢?待他們思考回答后再進行總結,這樣,把問題設置于適當的情境下,從而營造了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相信在這樣輕松的環境下,學生會興趣盎然,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二、創設民主情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教師想要營造一個民主、平等的教學情境,首先就要以微笑的面容、親切的話語,飽滿的激情去感化學生、親近學生,并且教師還要善待學生,當學生出錯時,老師不訓斥、不懲罰,要耐心指導;當學生取得點滴進步時,應給予及時的肯定,并鼓勵他們。如:我在教學時,將自己也列為學習的一員,與學生們一起操作、一起討論。對表現出色的學生以“你真行”“你真棒!”“你很好!”等來表揚他們,對學困生不厭卷、不指責,更是耐心地指導他們,鼓勵他們,常鼓勵他們說“你能行!好好想一想,慢慢來”等,使他們感到老師和他們一起動腦、一起學習,這樣就慢慢地打消了學生對老師的懼怕和隔閡的心理,于是在輕松愉快的合作學習中完成了學習任務。
三、充分讓學生參與實踐操作
新教材還針對七年級學生喜歡看喜歡動手的性格特征,安排大量的實踐性內容,要求盡可能利用自制教具優化課堂結構,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我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請他們做我的助手,一起準備實驗器材,進行實驗演示,通過實驗操作,既規范了學生的勞動、行為習慣,又使他們在參與活動中認識“自我”以產生興趣和求知欲。此外,在教學中我還用精煉的語言、語調的變化,設計合理的板書,優美雅觀的字體,豐富的知識等來激發學生和學科興趣,達到“親其師,信其教”的效果。
四、在情感體驗處反思
學生整個的解題過程并非僅僅只是一個知識運用、技能訓練的過程,而是一個伴隨著交往、創造、追求和喜、恕、哀、樂的綜合過程,是學生整個內心世界的參與。其間他們既品嘗了失敗的苦澀,又收獲了“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喜悅;學生可能是獨立思考所得,也有可能是通過合作協同解決,既體現了個人努力的價值,又無不折射出集體智慧的光芒,在此處引導學生進行解后反思,有利于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和學習動機,有利于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習的熱情,變被動學習為自主探究學習;還有利于鍛煉學生的學習毅力和意志品格。同時,在此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的學習習慣、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培養。
作者單位:河北省冀州市北漳淮鄉初
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