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人類心理活動的主要載體,是人們交流的工具。數學學習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知識傳遞、信息反饋以及情感的交流都是借助于數學語言來進行的。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產物,又是數學思維的工具,數學思維往往是借助數學語言進行的,是依據數學語言而顯示的,語言的明確而精練是由于思維的明確而嚴密。總而
言之,數學思維是數學語言的基礎,數學語言是數學思維的外殼,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該培養學生正確地使用數學語言的能力,那么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呢?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興趣的培養是開頭,那么,方法的指導則是關鍵。說話也是一門藝術,要求說話者能準確、明了自己的思維活動,通過數學語言顯示給聽眾,不能模棱兩可,含糊不清,所以教給學生說話的方法在培養學生“說話”能力中尤為重要。
一、教師示范“說”
在教學中,語言是紐帶,語言是課堂上師生間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師主要是通過語言向學生授業解惑,而學生則主要通過教師的語言理解和接受知識,所以教師的教學語言在教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小學生模仿性強,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言一行無疑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數學教師的語言是學生語言的表率,教師的數學語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數學語言。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語言素養,通過教師語言的示范作用,對學生的初步邏輯思維能力的形成產生良好的影響,從而促進學生數學語言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二、訓練學生會“聽”
要學會一種語言,第一步就是聽。只有身臨其境,置身于語言環境之中,才能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學生不僅能專心聽老師講話,而且還要認真地聽課堂上每個同學的講話,要聽后作出思考,也就是對別人所說的話作出判斷,有自己的見解,養成聽的好習慣。
三、明確說的要求
數學語言與其他語言不同,因為在數學的“詞典”中,只有“記敘”,沒有“描寫”,也沒有“比喻”,更不能有“夸張”。所以我們要求學生把數學語言說的完整、準確、簡潔和有條理。一定要言簡意賅,干脆利落,不能拖泥帶水,更不要添枝加葉。
1.完整性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小學生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統的,思維單一,語言不完整,不會有意識地說一句完整的話。如:學生回答“10比6多4”時說成“多4”;“媽媽比小紅大25歲”說成“大25歲”。根據學生的這種弱點,訓練時要求學生先想后說,用完整的句子來表達。
2.準確性
數學的科學性決定了它的語言的準確性。無論是下定義,還是做判斷,都要求用詞恰當,科學合理,不允許有一絲一毫的偏差。如“分數基本性質”是這樣表述的:“分數的分子與分母同時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零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在敘述時,這個“零除外”不能丟,丟掉了就犯了科學性錯誤。
3.條理性
數學的邏輯性決定了它的語言的條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導、法則的歸納,都要遵循一定的規律。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就是要學生學會利用判斷和推理,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再把思考過程完整地敘述出來,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判斷“18和63是不是互質數?”就應要求學生回答:“18和63不是互質數,因為18和63除了公約數1外,還有公約數3和9。”
作者單位:甘肅金川集團公司總校四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