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課程目標是數學課程的第一要素,數學課程改革首先要確立合理、科學的目標。《數學課程標準》在前言中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這表明“以傳授系統的數學知識”為基本目標的:學科體系為本的數學課程結構,將讓位于“以促進學生整體發展”為基本目標的數學課程結構。并進一步在基本理念中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提法反映了義務教育階段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基本精神,代表著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和實踐體系。這是時代發展的客觀需要,它實現了我國數學課程目標的根本轉型。
一、價值取向發生轉變——從學科中心的價值取向轉變為促進人的發展的價值取向
我國的數學課程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這是我國數學課程的一大優點,但以學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使數學課程過于重視知識的系統、嚴謹,而忽視了學生觀察、探索、猜想的意識與能力,忽視應用能力、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培養,忽視數學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素質的提高所發揮的巨大作用。《數學課程標準》認為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是數學學習的重點;《數學課程標準》認為,隨著社會的進步,特別是科學技術和數學的飛速發展,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認識應當與時俱進,一些以往未受關注的知識、技能或數學思想方法卻應當成為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二、目標多元化——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規范課程目標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將“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列為課程目標領域,并且對它們做了較為具體地說明。在以往的大綱中,這些目標只是被視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與技能過程中的一個“副產品”,《數學課程標準》則明確地把四個方面的目標并列作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的主要目標,有力地制約了“退位”現象的發生。在課程改革中明確提出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個維度規范課程目標,強調要形成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三、采用過程性目標——學生親身經
歷過程,達成過程性目標
在以往的數學教學大綱中,更多關注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所以對課程目標多采用行為目標來表述,而在《數學課程標準》中,一個很大的變化就是在知識技能目標中首次出現了過程性目標——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經歷提出問題、收集和處理數據、做出決策和預測的過程等。也許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活動,學生似乎沒學到什么東西,只是在操作、思考、交流。《數學課程標準》對“過程”賦予了更為深刻的含義,認為過程本身就是一個課程目標,即首先必須要讓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經歷過程”。經歷過程不單單是為了獲得這些結果,更重要的是想讓學生在其中獲得探索的體驗、創新的嘗試、實踐的機會和發現的能力。
作者單位:貴州六盤水市六枝特區木崗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