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說過,學生能夠提出一個問題,這比他們能夠解決一個問題來得更為重要。學生的學習活動是一種思維活動,思維貫穿于學習活動的始終,沒有思維活動,任何能力都難以形成和發(fā)展。思維總是在一定的問題中產生的。思維過程就是不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恰當的問題情境,以問題為主線,以提問及解答為主要形式,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fā)展。
一、教師要轉變教育觀念
長期以來,由于陳舊的教育觀念和教學模式的束縛,使學生自身的潛力和學習的主動性不能得到很好的發(fā)展。教師一定要轉變觀念,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轉變?yōu)閷W生為主體的課堂模式,實行開放式的教學,在教學中不要把一切問題都講出來,讓學生有問題可提。教師在教學中一定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二、鼓勵學生勇于提問
學生提出的問題淺顯,有的深奧,有的古怪,有的可笑,不管怎樣,教師都應鼓勵、引導及時發(fā)現問題缺點,做耐心的解答,只有這樣“問題”才能達到思維活躍的效果。
教師不能以權威自居,要平等待人,把自己視為學習中的一員,與學生共同學習,鼓勵學生提出質疑。要讓學生明白:懷疑一切不對,完全相信也不行,教師的說法不一定都正確,解法不一定都最佳。
教師要了解學生心理,學生不敢提問,除未掌握方法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方面的原因。一是怕別人說自己的水平低,二是怕說錯了被別人嘲笑,三是怕提出不同看法得罪老師。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做到:
1.當學生提出的問題不符合要求或不是本課所要解決的內容時,教師也同樣要給予鼓勵,贊揚這種敢于提問題的勇氣。
2.當學生在提出問題的過程中,由于緊張或考慮不充分而辭不達意、語無倫次時,教師也要認真傾聽,不能打斷學生的發(fā)言,并且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消除恐懼心理。
3.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錯或教師在上課時已反復強調過,而學生又當作問題提出時,教師也不能嘲笑、諷刺、指責。這樣才能徹底消除學生的“三怕”心理,才會敢于提出問題。
同時,在教學過程中,要平等對待學
生,區(qū)分“不想問”“不敢問”和“敢于問”這三種學生。前兩者對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足,缺乏主動進取的心理和自我學習意識,對此類學生應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激發(fā)學習興趣,樹立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養(yǎng)成不懂就問的習慣。對于后者要加強鼓勵,使之更有動力提問。
三、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一種天生的和強有力的動機因素。”作為教師應當鼓勵、保護和發(fā)展學生的好奇心。創(chuàng)造融洽的教學氣氛,鼓勵學生在課堂中大膽“質疑問難”“追根問底”和“別出心裁”地思考問題是很重要的。如何激發(fā)好奇心就顯得很重要了。
1.用身邊的事例激發(fā)學生。首先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天空為什么會打雷、下雨?
指南針為什么指南?電視機為什么發(fā)出聲音并能顯示圖像?……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源泉。
2.用生產實踐激發(fā)學生。在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農業(yè)上的溫室大棚、初春時節(jié)多灌水可以保護秧苗不受凍;工業(yè)上的機床、電機、大型機械等,都離不開物理。
3.用當前普遍關注的社會問題激發(fā)學生。人類社會和自然界都與物理關系密切。例如,臭氧層變薄、核廢料放射、大鍋爐煤煙凈化、環(huán)境污染的治理等等。
四、創(chuàng)造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間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教師要千方百計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環(huán)境,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學生才能活躍思維,大膽質疑,敢于申辯,獲得靈感,才能發(fā)現問題,提出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見解。只有當學生的問題一直被教師重視著、關注著,并得到妥善解決,學生發(fā)問的潛力才會被驅動,問題才會迸發(fā)出來。
總而言之,教學的真正含義,不是給學生多少現成的結論,而是讓學生更多的機會主動揭示知識的產生、發(fā)展和形成過程,形成終身學習意識和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第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