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初中《語文》,把口語交際納入課本教程,并按計劃逐步展開,安排在七、八年級的四冊書中。七年級(上)冊有一篇《與人交流注意對象、場合,用語文明得體》這是口語交際的最基本要領。
人與人交流,可以用書面語,也可以用口語。但更多的時候是用口語。盡管書面語有它的優越性,諸如長效、正規、可
改、可印刷等,但作為口頭交流就大為不便,只有口語才具備靈活性、即時性,可
聽可感。在不同的場合,要選擇不同的用語,不同的氣氛環境,更要有相應的語
言,做到既文明又得體。
一、與人交際要看對象
俗話說:“見什么人說什么話”。這不是見風使舵的貶義,這告訴我們與人交際的
常識。
1.要看對象的年齡
對方的年齡和說話者“我”之間假設幾個連接號,比“我”年長的用“>”號,和“我”年齡相仿的用“=”號,比“我”年幼的,用“<”號。建立這樣一種關系,說話就有分寸了,“>”號,用尊敬的語氣;“=”號,用商量、平和的語氣;“<”號,用愛護、體貼的語氣。
根據年齡,可以選擇表情達意的詞
語。這樣可以分為老年人、中年人、青少年、兒童。
2.根據對方的身份、職業、地位,選擇
用語
有個民間故事,說朱元璋做了皇帝后,和他小時候一起放牛的伙伴進京見他,伙伴說:“我主萬歲,當年微臣隨駕掃蕩蘆州
府,打破罐州城,湯元帥在逃,拿住豆將軍,紅孩子當關,多虧菜將軍?!边@些話顧全了皇帝的顏面,他很高興,就立即封這位伙伴做了官。另有一位少年,也進京城來見朱元璋,見面就說:“大哥,還記得我吧?小時候,你和我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們在蘆花蕩里,把偷來的豆子放在罐里煮……”朱元璋沒等他說完,就叫人拉出去斬了。
3.考慮對象的文化程度、修養來措辭
4.察看交際對方的情緒來措辭,使交際雙方各順其意
二、與人交際要分場合
說話分場合,在什么樣的場合,該說什么話,不該說什么話,非常重要。處理好了,能取得滿意的效果;處理不好,則
人事俱傷。
1.正式場合
作為正式場合,除隆重的典禮、集合、課堂、會談等,要看事情的性質,不要看人的多少。在正式場合交流,用語要規范、得體,態度要莊重。像前面朱元璋會童年朋友就是一例。在正式的場合怎能丟面子。
2.非正式場合
非正式場合的言談有隨意性,要理率
直言,無所禁忌,暢所欲言。如朋友、同學相聚,課間休息,上學放學的路上,在自家等等。
3.特定場合(氣氛)
在特定的幾種場合,要看當時的氣氛。諸如:喜慶的氣氛;嚴肅、莊嚴、神圣的氣氛;吉祥和諧的氣氛;安靜、靜謐的氣氛;痛苦悲哀的氣氛等。
三、措辭得體
口語在交際的過程中隨意性很大,根據上文所說的對方情況,選擇用語。
1.稱呼得體
交際的對方是什么人,該怎么稱呼,才能體現對對方的尊重及關系。可以分為兩類:熟人(包括家人、親戚、同學、朋友)、陌生人。熟人容易處理,用平時自己的習慣稱
謂。陌生人要看年齡、身份等情況,措辭要恰當,如先生、師傅、老師、大伯、大叔、阿姨等社會稱呼。
2.適當的口氣和語氣
口語比書面語豐富,口氣和語氣能表
現人的情感色彩等。一般的交際用語,口氣要謙和,語氣要輕,該謙遜的要謙遜,該禮讓的要禮讓。在原則問題或外交問題上就要不卑不亢,堅守個人和民族氣節。
總之,口語交流是大有學問的,從審時度勢看,就是根據對方的具體情況,當時的處所環境,選擇適當的用語,才能和諧交
流,達到交流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青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