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知恥是我國傳統道德的基礎規范,古人云:教之恥為先。當前,不少中職學生道德辨識能力不高,恥感意識缺失。本文結合中職學生的特點和中職學校的管理方式,闡述了知恥教育的概念,并結合筆者在自己班級開展的知恥教育,就中職學生的知恥教育進行了探討和反思。
關鍵詞:中職學校 知恥教育 實踐 策略 反思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知恥歷來被視為立人之根本,也是關系民族和祖國興亡之大節。“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教之恥為先”,先知恥達禮,后學知識。但是人的知恥心并非與生俱來,它是通過后天教育和培養形成的。目前,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越來越關注一個話題:當前的部分中職學生,他們是非觀念淡薄,道德辨識能力較差,行為舉止與文明和諧的社會格格不入。加強對中職學校學生的榮辱觀教育非常重要。胡錦濤總書記倡導在全國開展“八榮八恥”的社會主義道德觀教育,為我們當前對中職學校學生開展榮辱觀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契機。
一、知恥概念的界定
“知恥”便是知羞恥,知道什么是羞恥。羞恥,說文解字意為可“羞”之事肯定“差”,肯定“丑”,所以“差”與“丑”的結合便是“羞”,有人做了既差又丑的事情,就有人議論了,就難免傳到他耳朵里,耳聞后立即停止,就是知“羞恥”。
在我國,“知恥”作為傳統道德的基礎性規范,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而“知恥教育”,就是要讓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羞恥的事情,什么是光榮的事情,什么是可為之事,什么是不可為之事,并且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讓學生形成知恥意識、內化知恥情感,摒棄那些有違倫理道德、有違法律法規的事情,不做那些不真、不善、不美、不對的事情。中職學校的知恥教育就是要讓那些處于叛逆期的中職生樹立正確的榮辱是非觀,讓學生能擺脫誘惑、走出迷茫,規范做事,認真做人。
二、中職學校知恥教育的主要策略
1.充分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
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這是對學生進行知恥教育的基礎。現代的師生關系倡導的是一種以尊重學生人格、平等對待學生、熱愛學生為基礎,同時看到學生是處在半成熟、發展中的個體,需要對他們進行正確指導、嚴格要求的民主型師生關系。只有尊重學生、平等對待學生,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當教師能平等對待學生,能用腦去思考教育,能用心去體會學生,能用情去感化學生的時候,我們的德育教育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
2.在學生中樹立正確而鮮明的榮辱觀
明善方能知恥。只有正確認識何者為是、為善、為榮,方能恥所當恥。中職學校里,很多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和不良同伴的影響,使得他們不能根據社會的道德規范要求確立自己的價值原則和行為規范,不能確定哪些事當為,哪些事不當為,不懂得哪些事情如果做了將有污自己的人格尊嚴,使自己感到恥辱,更不會自覺約束自己的各種不良行為。
知恥教育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以境育人,創造優美的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學校活動得以展開的物質承載基礎。一個秩序井然、整潔、文明的學習環境,不僅有利于控制情緒、調適行為、陶冶情操,還可以啟迪智慧、激發靈感、使學生的精神生活時時感受美的升華。蘇霍姆林斯基就曾經說過:“孩子在他周圍、在學校走廊里的墻壁上、在教室里、在活動室經常看到的一切,對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義。……我們努力做到,使學校的墻壁也說話。”他正是描述了學習環境對學生道德品質所產生的重要作用。
(2)突破傳統,發掘素材,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與課外教育
一方面,課堂教學是中職育人的主陣地和主渠道。對中職生進行知恥教育, 必須發揮課堂教學的主陣地作用, 讓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感知榮與恥。另一方面,知恥教育不應僅限于課堂純粹的說教,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主動建構的,并不是被動接受的,知識不僅是個人經驗的合理化,還是個體與他人經磋商而達成一致的社會建構。
3.在班級中實行以“關愛”為主的賞罰教育
清末思想家康有為說:“恥者,治教之大端。”13世紀的元代理學家許衡也說:“教人,使人必先知恥;無恥,則無所不為。既知恥,又須養護其知恥之心,督責之使有所畏,榮耀之使有所慕。督責榮耀,皆非所以為教也。”這是說,教人知恥,并養護其知恥之心,獎懲并用是最佳的教育方法。
如何進行有效的賞罰呢?那就要建立、健全道德評價機制,引導學生參與他評與自評,進行監督式教育和自主式教育,在監督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讓學生學會自我約束,慢慢地使他們知恥、畏恥。對榮與恥的賞罰規則,要全、要細、要嚴,即:規章制度應該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紀律嚴明,賞罰分明。
三、實施知恥教育后的成效
1.知恥意識明顯加強,學生恥感得到提升
以筆者所帶的班級為例,在直升高一之時和實施知恥教育一年后的學生調查顯示:
對于學生中一些嚴重違紀的現象,筆者實踐的知恥教育還是有成效的,知榮明恥、揚榮抑恥、近榮遠恥的思想已經在學生心中悄悄發芽,學生的恥感得到提升,知恥意識加強。
2.違紀事件明顯下降,班級榮譽增多
隨著知恥教育的逐步實施,學生違紀率明顯下降,第一個學期,各種各樣的違紀事件不斷,筆者也被不期而至的各種各樣的違紀事件所困擾,有防不勝防的感覺。到了第二個學期,隨著違紀事件的減少,科任老師都表示班級變成了“一個正常的班級”。到了高二,大的違紀事件沒發生過一次,小的違紀事件也只是零零星星,教育成效顯著。就學生的處分情況看來,高一上學期,嚴重違反紀律而遭受處分的學生達到十人次,處分率達25%,高一下學期處分二人次,處分率達5%,高二上學期結束,無人受處分,處分率0%。
隨著違紀次數的減少,學生發生了可喜的變化,班級所獲得的榮譽也慢慢增多,學校的星級考核中,慢慢地也能拿“守紀星”、“安全星”、“儀表星”、“公德星”了,高一第二學期的星級考核居于同類班級前列,且班級被評為安全文明班、儀表優勝班和校先進班級,這些是開學之初連想都不能想的。
3.學習氛圍加強,學生成績提高
組建班級之初,很多學生都是漫無目標的,上職校只是為了找到一個讀書的場所,至于要不要讀書、怎么讀書,則是心中無底。經過一學年的知恥明理系列教育,課堂紀律明顯好轉,課堂上如同以前那般講話的學生少了很多,技能不練習的情況也改變了很多,整個班級的學習風氣得到改善,期中期末考試和平行班級相比較,學習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知恥教育是一個全新的教育思維,當一個懂得“愛己”、學會“愛人”、能夠承擔“責任”的“人”站在我們面前時,相信我們的知恥教育已經取得成效,我們的德育工作也更加有實效。
參考文獻:
[1]史兆新.《知恥教育的美學內涵》.藝術百家.2009.1.
[2]顧樹森.《中國古代教育家語錄類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61年.
[3]竇炎國.《儒家傳統榮辱觀借鑒》.蘇州科技學院學報.2006.2.
作者單位:浙江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