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忌諷齊王納諫》寫的是齊相鄒忌勸說齊威王廣開言路、博采眾議、修明政務的史跡。作者不是一般地記錄鄒忌如何向齊王大談“納諫”的道理及過程,而是以戲劇性的手法,通過一段“比美”的生活趣事導入正題,闡明“納諫”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比美”是鄒忌生活中的一件軼事。他身材高大,“形貌麗”。一天,他問妻子:“我與徐公究竟哪一個美?”回答是:“您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而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妻子的話使他不能相信,因此又去問他的妾。第二天,又同客人談起了這件事。不想,妾同客人也都說他比徐公美。過了一天,碰巧徐公前來拜訪,當面比,鄒忌覺得自己非但不及徐公美,而且比徐公差得很遠。鄒忌從這件事得到啟發,于是,便用現身說法的方式說服齊王納諫,并收到了“群臣進諫,門庭若市”的效果。
“比美”這件事在表現主題方面所以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于他與“納諫”有著內在的聯系:齊王與“比美”故事中的鄒忌,宮婦、朝臣等人與鄒忌的妻、妾、客的關系是“連類”關系,正由于這個緣故,鄒忌才綱舉目張地以“私臣”“畏臣”“欲有求欲臣”對照“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于王”的社會風氣,從而使齊王不得不鄭重地頒發了“納諫”的命令。可見,“比美”看來仿佛是與嚴肅的主題無關的笑談,但它卻具有深邃的哲理意味。它不只說明了人應有自知之明的襟懷,而且真實、委婉地反映了“謬贊”者的自私心理和違心論事的虛偽作風;“比美”,事情雖小,卻在“納諫”這一國家大事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這種“連類”設喻,由小及大,由淺入深的寫作方法值得我們借鑒。我們要引導學生在引用具體事例說明問題時,應注意此事與彼事,事與理之間的內在關系,把握其中的本質特征,這樣才能使文章具有說服力,得到預期的目的。
本文在處理“比美”與“納諫”的關系時,作了精心的安排,并在關鍵處點上了一筆,議上兩句,使“文路”顯得更為清晰、明了。如對“比美”的描述,寫了三問三答,更寫了徐公的登場;寫了“忌不自信”,又寫了“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再寫了“又弗如甚遠”,意在突出一個“比”字,這雖在寫“比美”,實際上是在為寫“納諫”而作輔墊。對那貫穿全篇,在啟發齊王“納諫”中起了紐帶作用的“私”“畏”“求”三個字,在不同的場合用了三次,又緊扣著主題。在其他方面,作者讓筆下的文字發揮了以一當十的作用,如“于是入朝,見威王,曰……”僅此數字就交代了朝見的過程,并省去鄒忌向齊王進見的“導語”,開門見山地向齊王直言其事;又如寫齊王聽了諫言后,只用一個“善”字,就反映了他思想上的巨大觸動和“納諫”的決心;再如“期年之后,雖欲言,無可進者”“皆朝于齊”“戰勝于朝廷”等語,都極其概括地點明了“納諫”的實效,可謂做到惜墨如金。
作者單位:青海格爾木市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