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教學
情景認知理論是當代教育領域的重要學習理論。它是教育論與認知論相結合的一種教育模式。該理論認為,學習語言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學習者置身于語言使用的環境中,因為語言主要是習得的。因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積極創設英語情境,使學習者借助積極聯想,能更快捷、有效地掌握這些內容。當然教師設計的問題要具有針對性、連貫性、開放性、趣味性、啟發性,善于運用問題引導學生參與各個教學環節,讓他們自己去發現、核查答案。以多媒體手段創設的教學情境為例:多媒體是集圖畫、圖像、形象、動畫、聲音、音樂與文本一體的教學手段。它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畫、語言與音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與感受所學語言國家的社會與文化。
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創設的教學情境,可以將教學內容以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寓教于樂的立體景象表示出來,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視覺、聽覺的交互式語言環境,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可以獲得來自聲音、圖像,甚至觸摸等多方面的最直觀的信息來源,視覺、聽覺、觸覺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注意力都能大大提高。以“Romance”(Book l,unit 5)《大學英語》(全新版)的多媒體課件為例,本人在講授該單元時,以“My Heart Will Go On”這首英文歌曲為導入,從而引出本單元的主題。學生在其優美的旋律中,不僅感受到動人的愛情故事,而且非常輕松地學會了這首歌曲。要實現這一點,教師應該在教學思想上下工夫,在設計各個教學環節時都盡量讓學生開動腦筋,提出意見,主動學習。如果脫離了這一教學原則,多媒體教學也可能流于形式。其結果可能是教學花樣很多,而學生只是跟著教師與計算機轉。
二、半自主教學
“半自主式教學”顧名思義,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學生的絕對自主,而是一種中性的合理兼顧。這種兼顧既考慮到學生作為認知者,是建構知識的主體,自主是前提,同時也清楚地指出教學中教師的地位的無法替代性和存在的合理性。
1.在半自主式教學中,教師與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改變。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角色的變化是部分變化,而不是完全的變化。我們必須承認,在半自主式教學中,教師的特權和教學中的中心地位正在受到挑戰。
(1)要想使學生轉變學習觀念,主動承擔起管理自己學習的責任,教師就要削弱自身的傳統的權威性,轉化為一個促進者。作為促進者,一方面,教師要激發學生主動性;另一方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能力。
(2)教師應充當監督者。
(3)教師要成為學生半自主學習與傳統教學的結合者。語言學習中基礎語法知識及詞匯理解的掌握能力都需要適當的培養。在半自主教學的過程中,英語教師仍然要發揮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半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方式,為學生的語言打下良好的基礎。
2.教師角色的改變必然促使學生地位
的改變。
(1)學生應學會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學習,而不是被動地接收。
(2)學生應積極參與課堂學習過程,參與課堂呈現活動。半自主教學模式下,我們要讓學生展示自己,并充分發揮其潛能。
(3)學生應該清楚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克服對教師的完全依賴性;逐步升級自律
自控能力;檢測自己的學習過程。
三、交互式課堂教學
交互式課堂教學是指通過教師、學生、課堂、環境等的信息交流、活動交往、位置交換、更大范圍的交際來進行教學。教學過程不是單向確定的,而是多向不確定的。教師、學生、課堂、環境等彼此都有較強的相互作用、相互聯系、相互促進。在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現“認識起源于活動”,“認識的基礎是主客體相互作用”“教是為了發展”。通過“交流—互動”使教學適應自然“適應社會”“適應思維”,從而以較高的效率將“知識、能力、人格”轉化給學生。
交互模式下的語言教學中的融洽合作,相互尊重信任,共同參與的師生關系、生生關系,在教學的認識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課堂是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際交往多極主體的互動學習過程,師生應互相協商,教學相長,直接反饋,了解學生心理及個別差異,以便因材施教。交互活動有助于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學習者只有通過參加積極的大量的語言活動的實際操作,才能獲得表達自如的語言能力。交往活動越頻繁,經受的鍛煉越多,其語言能力的發展就越全面。交際情境下,交互活動中的實際操作能激發學生進行交流的主動性及參與熱情。
以學生為中心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梢韵嘈牛灰蠹夜餐?,不斷探索,勇于實踐,一定能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
作者單位:山東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