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探索式教學模式更能體現物理學科的特點,更能遵循學生學習物理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或者教師積極為學生創設物理情景,提出研究課題,然后讓學生設想實驗方案,并通過學生親身做實驗驗證實驗方案,得出實驗結論,最后,把結論應用到生活、生產中解決問題。
一、探究式教學模式的一般步驟
1.通過提問,激發興趣,引導探究。一個恰到好處的問題能夠立時激起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這是教學實踐反復證明的事實。因此,教學中應精心設計問題,同時巧妙安排問題的引出方式。
例如,在學習“浮力”知識時,學習了浮力的概念后,可以直接向學生提問: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讓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進行猜想和探究,當學生在探究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再進行點撥,為學生的自主探究鋪設一定的臺階,讓學生順利完成探究任務,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激起更強烈的探究興趣。
2.借助實驗,發現問題,引發探究。知識源于實踐,觀察實驗是物理課程及教學的顯著特點,物理實驗作為一種特殊的實踐活動,是研究和發展物理的基礎,許多物理問題都是由實驗引發的。物理教學要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和優勢讓學生通過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比較,發現問題、研究問題。
3.設置障礙,啟迪思維,協同探究。根據教學內容巧妙地設疑布障,在常規的途徑中設置非常規的問題,或在一般層次中設置較深層次的問題,或在單向問題中設置多向問題,有意識地給學生設置一些“學習障礙”,激發學生進行探究、另辟蹊徑的意識和熱情,從而自行掃除障礙。
例如,在學習“密度”知識時,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用一只量筒和適量的水,如何估測一塊橡皮泥的密度?測定固體密度的方法有多種,基本原理是公式p=m/N,只要測出質量和體積問題就解決了。就這個問題,學生很容易想到用“排水法”測橡皮泥的體積,但如何用“排水法”測橡皮泥的質量?這就是問題的思維障礙,就要求學生積極動腦,共同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案。
4.問題連鎖,環環相扣,深入探究。這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教師可以由一個貌似平常的問題入手,讓大家討論,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一問題的解決又衍生出新的問題,環環相扣,步步深入。
例如,在探究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特點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系列問題: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在形式上有什么區別?在串聯、并聯電路中,電壓、電流、電阻的規律有什不同?在實驗過程中應分別注意什么事項等等。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激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的動機和興趣,另一方面,促使學生進行實驗反思,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探究式教學必須遵循的幾個原則
1.學生主體原則。以學生為主體是探究式教學的根本原則,教學的各個環節都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問題”有教師的精心設計,更應有學生的積極參與和發現,通過和教材內容相關的知識的創造性處理,使之轉換成富有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自學、討論、實驗,并不斷發現新的問題,從而進行更深入的學習。
2.啟發性原則。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啟發性,也就是說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維深度,要能夠成為學生思維的引發劑和促進劑。教師要時刻注意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出發點,創造一切條件讓學生參與知識的研究,親身體驗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手、眼、腦并用的研究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發現矛盾、質疑解難。
3.準確性原則。問題切忌籠統含糊,要準確具體。過寬過大的問題會使學生無從下手,找不到問題的切入點和突破點,也就失去了思維的起點。
4.靈活性原則。備課時的教學設計往往帶有教師較強的主觀性,在教學過程中則應依據學生的反應情況隨時作出調整——如改變問題難度,轉換設疑方式,給予適當幫助等。不可生搬硬套,強迫學生按照自己預先設計的思路進行思維,否則不僅不能起到啟迪思維的作用,反而會扼殺學生創新的積極性。
探究式教學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面向全體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學習討論,在解決矛盾的過程中發現并提出新問題,逐步養成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同時,該教學法的實施對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不但有淵博的知識,還要具有能深入淺出,將深奧知識轉換為淺顯示例或問題的能力,能及時準確地把握演示狀況的能力,有因勢利導、駕馭課堂的能力。
作者單位:鹽城市龍岡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