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是以“動之以情”的方式讓學生“曉之以理”。增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搞好教育的前提。教師應該公正、平等、客觀地對待班中的每一個學生、每一件事,不能一味地憑直覺、憑經驗去訓斥學生,妄下斷論。只有如此,才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使教育教學順利進行。
關鍵詞:情感交流 教育教學 重要性
學生教育,實際上就是用“動之以情”的方式讓學生“曉之以理”,讓學生能夠改正其錯誤,發揚其優點。沒有情感的教育是乏味的教育,是僵死的教育。隨著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先進儀器、先進設備進入了學校。但是,無論它們多么先進,功能多么齊全,也替代不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為人畢竟是生活在社會中,不是生活在機器堆里。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通常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良性的。教師對學生的言行認可,表示贊賞。與學生交往氣氛活躍,充滿友好與鼓勵。結果學生樂于接受,并且心情舒暢。同時這種情緒又反作用于教師,這樣的學生,教師樂于教,樂于解答和解決他們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問題。師生間這種良好的情緒不斷交流,不斷提高,使師生的隔閡(年齡差距、地位不同)越來越小,感情越來越融洽,最后達到情感上的共鳴,于是教師的每一個眼神,每一個手勢,學生都能夠心領神會。教師也同樣會對學生體察入微,能及時地發現他們的一些細小的變化,做到詢問教導,防微杜漸。另一種是惡性的。教師看待學生只憑主觀印象,不調查、不分析。因為學生以前曾做過錯事或學習成績很差,所以一有錯事就首先找到他的頭上,他成績稍好,就懷疑是抄來的,對他們冷嘲熱諷,打擊挖苦,即使口上不說,心里也厭惡,對這些學生出現問題沒有好臉色,也懶得去細問明查,甚至輕率地下結論:說他們天生愚笨、惡習難改。結果學生因教師的態度惡劣而痛恨教師,破罐子破摔,凡事對著干,老師說一,他偏說二,老師剛講了要遵守紀律,他背后里就起哄鬧事,師生情緒對立,關系緊張。
“十個指頭不一般齊”。同樣的要求,結果也有好壞之分。一個班級的學生,老師往往不自覺地分成好、中、差三種類型,學生的表現不同,使老師和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也存在著差別。一般說來,老師會不自覺地多關注好學生,與這些學生交往,老師往往是和顏悅色的,對這些學生提出的問題,也總是態度積極,仔細解答。老師的這些表現,是對學生的肯定,學生在情感上得到了滿足,所以對老師所教的課感興趣,甚至對老師的一些習慣性動作也模仿得惟妙惟肖。對這類學生的教育,是省心且放心的。對于所謂的差生,老師大多比較重視關心,與他們接觸交談也較多,對他們的情況比較了解,有錯誤能發現,有優點能發掘,教師的溫暖能感染這些學生,使他們在感動的基礎上,立志改過。話劇《救救她》中方老師教育李曉霞,首先是去了解她的情況,了解其犯罪行為,了解其心靈創傷,深入細致地體察其犯罪的處境心態,考慮其改過的實際困難,設法為其轉變創造有利條件,結果挽救了她。所以教育這類學生應采取積極主動的態度,避免情感上的惡性循環。許多老師大概都有同感,那就是表現差的學生性格大多數很怪異,自制力比較差。而他們的這些缺點正是由于長期在感情上得不到溫暖,在學習上得不到關注造成的,對于這些學生,只要教師設身處地為他們考慮考慮,給他們一點溫暖,他們就會感激得熱淚盈眶,對他們多一份諒解,他們就會死心踏地地聽你的一切教導。由此看來差生轉化并不難,關鍵是要有一顆愛心。然而真正遭冷遇,被忽視的是中等生,他們在班中默默無聞,沒有什么壯舉引起人們的關注,班級中有他沒他好像無所謂,他們的學習成績、行為表現得到教師的表揚或批評只是形式上的,根本觸及不到他們靈魂的深處。既感受不到真情,也遭受不到打擊,像一潭死水,消磨了學生的進取心。這種缺少情感交流的交往,激不起學生心靈的火花。這種不冷不熱的關系,使師生之間更加生疏,他們對老師的期望得不到滿足,希望之燈因沒有教師的愛生之火點燃將永遠不亮。所以傾情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是教育工作者必須要正確面對的。
人的情感問題是有傾向性的,作為教師就必須公正、平等、客觀地對待班中的每一個學生,每一件事,不能偏愛某些學生,也不要忽視某些學生,教師應該把自己的光和熱照射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讓他們都感覺到光明,感受到溫暖。其次要分析學生情況,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事要有不同的處理方法。讓學生知道你對他所做的事早已洞悉,從輕處理是為了給他“留面子”。諒解和對學生的充分信任,會真正觸動學生的心靈,這比批評和懲罰的效果要好得多。對于原則性的錯誤,也應想一些切實可行的辦法,讓學生能夠接受。
作者單位:①山東益都師范附小
②山東青州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