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主陣地,抓好課堂教學,無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課堂上,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那么,高中化學教學中,如何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呢?
一、拋磚引玉法
所謂“拋磚引玉法”,就是在課堂講授時,教師講關鍵,點要害,把線索思路拋出去,然后留一定時間讓學生思考引出事物的本質特征。這好比射箭一樣,教師引導學生張滿了弓,卻不發箭,讓學生自己把箭射出去。例如,在講解鈉的性質時,我先做一個實驗:鈉與水的反應。學生把觀察到的現象描述出來后,教師總結投影:鈉浮在水面上,熔成一個閃亮的小球,向各個方向迅速游動,并發出“絲絲”聲,逐漸縮小直至消失,滴有酚酞的水溶液變紅。我把關鍵字眼用著重號標出來,讓學生分析:鈉為何能浮?能熔?“閃亮”說明它的顏色怎樣?是什么力量使它游動?“絲絲”聲何來?溶液變紅說明有什么物質生成?這樣,教師啟而不發,指方向而不帶路,講學法而不講結果,讓學生自己探索,把問題的答案說出來,學生的記憶便深刻了許多。
二、演繹歸納法
所謂“演繹歸納法”是指教師在幫助學生溫習舊知,掃除障礙,作好鋪墊,喚起聯想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找出重點,得出結論,形成規律。即教師演繹,學生歸納。 如習題課上某一類題的解法,教師可通過一組或幾組不同的例題,描繪出大致的輪廓,幫助理清思路,而解題方法或規律,讓學生自己去總結。
三、蜻蜓點水法
如果說演繹歸納法是教師演繹,學生歸納,那么蜻蜓點水法則相反。此法教師只在重點、關鍵處點撥一、二,給學生以簡單的提示。大量問題則留給學生自己去思考解決。例如,對于如下習題:二硫化碳能夠在氧氣中完全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若將0.228克二硫化碳在448毫升氧氣中充分燃燒后,試計算所得混合氣體在標準狀況下的體積為多少?許多學生拿到題后,即開始進行過量計算,然后計算生成氣體多少,余下氣體多少……結果做得滿頭大汗還未有結果。此時我板書出方程式稍加點撥:“仔細觀察一下物質的系數”。學生恍然大悟。但具體解法留給學生自己去思索。
四、舉一反三法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倡:“舉一隅而以三隅反”的教學方法。在現代教學中也應如此,教師不必面面俱到。對于某一類問題,只需抓住典型范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以揭示規律,形成思路,而同類教材的其他內容,則留給學生自己去解決。讓學生發散思維,觸類旁通。
五、蓄勢推導法
為得出某個問題的結論,教師循循善誘,抽絲剝繭,把思考不斷引向深入,把矛盾逐步加以披露。就在學生心理矛盾交錯,欲解難解之際,教師高屋建瓴,進行點撥,使學生茅塞頓開,揭示問題的本質,以導出“真相”,學生自然得出結論,達到知識的彼岸。即所謂“水到渠成”。例如,我在講授“氣體摩爾體積”時通過把構成物質的微粒比作宏觀的球,千方百計引導學生思考理解得出結論。我先問學生:“相等數量(例如一百個)的籃球與乒乓球分別緊密堆積,誰占的體積大?”學生回答后追問:“如果分別隔10米遠放一個球呢?”“球的體積分別由什么決定?主導因素是什么?”然后告訴學生“構成物質的微粒(分子或原子)在固態或液態時間距很小,而在氣態時間距則大得多。而且在溫度、壓強一定時,各種氣體的微粒間距基本相等。”經過這一番醞釀推論,學生豁然開朗,“氣體摩爾體積”這一抽象的概念便變得形象而具體。至于如何表達出來,則留給學生思考。
課堂中,給學生留一個思維的空間,也就給了學生消化、吸收、發現、馳騁的廣闊天地。在有限的知識探索過程中,最大限度地開發了學生的思考力、理解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有利于創新思維的形成,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唐坊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