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1月,她赴阿富汗戰(zhàn)地采訪,成為第一位進入阿腹地喀布爾的華人女記者,獲得前國務(wù)院總理朱镕基的當面稱贊:“你很了不起,我佩服你。”
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爆發(fā),美軍轟炸巴格達時,她是在巴格達市區(qū)進行現(xiàn)場報道的睢一的華人女記者,從此被稱為“戰(zhàn)地玫瑰”。
她就是閭丘露薇。
奮斗歲月
閭丘露薇1969年出生在上海。在她兩歲時,父母離異,由奶奶帶著她一起生活。沒有父母的呵護,閭丘露微從小就自立自強。小學畢業(yè)時,她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取了上海當時最好的中學——華東師大二附中。1988年,閭丘露薇又以高分考取了復旦大學哲學系。
從復旦畢業(yè)后,她跟一位同班同學一起去深圳發(fā)展。好不容易租到一套破舊的平房,交了房租后,他們的身上只剩下幾十元錢。當時,海南的一家汽水廠想在深圳打開市場,面向社會招汽水推銷員。閭丘應(yīng)聘了這份工作。
當天下午,他們拎著汽水來到街上叫賣。可是那種汽水是個新品牌,加上大熱天的,他們又沒有冰柜,所以根本無人問津。為了節(jié)省錢,他們每天只吃一頓飯,但工作還堅持干著。一天,閭丘和同學用自行車馱著汽水在大街上走,突然下起了大雨。南于路滑,他們摔倒了幾次,不僅損失了不少汽水,閭丘的胳膊也摔破了,流了很多血。看著摔傷的胳膊,閭丘終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坐在雨中大哭起來。回到住處后,閭丘發(fā)起了高燒。同學說要帶她去醫(yī)院看病,她怕花錢,說什么也不去。第二天,同學讓閭丘在家休息,自己出去推銷汽水。可她仍咬著牙從床上爬起來,和同學一起出去。
后來,有一家商店的老板好心地提醒他們:“汽水都是要冰鎮(zhèn)的,不然口感不好,怎么會有人要呢?”他們趕快買來冰塊放到汽水箱里,汽水果然好賣多了。
閭丘露薇清楚,僅憑自己所學的哲學知識一時難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要想改變現(xiàn)狀,必須多學一些知識。后來她憑著流利的英語和參加會計師培訓班的經(jīng)歷,被一家著名的會計師事務(wù)所聘用,后又輾轉(zhuǎn)到了香港鳳凰衛(wèi)視。
初到“鳳凰”
閭丘剛到鳳凰衛(wèi)視的時候,臺里只有一個新聞欄目——《時事直通車》,所有人都擠在一個小房間里,外加幾臺電腦。吳小莉和竇文濤還在播打印在玻璃紙上的新聞,用腳一踩,自己看著念。
“有一次播財經(jīng)新聞,腳一踩,玻璃紙就掉下來了。我笑個不停。那時條件很簡陋,但是你覺得很充實。一天要跑6條新聞。白天不停地跑跑跑,跑完回來晚上6點鐘,開始寫寫寫,寫完剪,9點鐘播出。”閭丘笑著說。
“那個時候出去采訪別人會看不上,很多人不愿意接受采訪,鳳凰衛(wèi)視是哪個臺?把攝影機放在TVB(香港無線電視臺)旁邊,TVB的人就會嘀咕:這家伙又來占用空間。現(xiàn)在變化好大,像個大臺了。有一些新臺出現(xiàn),遭到別人歧視時,我就會覺得要對他們好一點。”
奔赴“戰(zhàn)場”
2003年伊戰(zhàn)爆發(fā),間丘露薇去了巴格達。當時伊拉克簽證非常難拿,她在北京跑“兩會”時就去和伊拉克簽證官“天天交流思想”,聊得甚是投機,結(jié)果別人的簽證都是兩三個月才拿到,她幾天就磨下來了。“那時簽證是10天到期,要換人時只有我有簽證,就去了。輪到我去的時候,打起來了。”
她成了赫赫有名的“戰(zhàn)地記者”,胡錦濤總書記在俄羅斯訪問時曾給她贈言:“事業(yè)要追求,安全要保證。”
她平日講話明快、溫和,而工作的時候,“很急,很兇”。“我會罵人的。不是罵人,是訓斥:‘你怎么能夠這樣子?!’毫不留情。但我能讓大家覺得我是對事不對人。”她笑著說。
她沒有詩化自己的人生,“在香港,記者這個職業(yè),讓人好好地生活都有點困難。沒有時間,沒有足夠的金錢。至于戰(zhàn)地記者,這世界打仗的機會不多,即使打了,能夠參與報道的媒體也不多,絕大部分的人都不能夠成為戰(zhàn)地記者。”
2006年,哈佛大學為全球資深媒體人士提供深造機會,閭丘榮幸入選。她選擇讀博士,修自己感興趣的美國憲法。她創(chuàng)建了博客“一五一十”,當做作業(yè),希望大家能成為“公民記者”。最后“使命感”讓她選擇回到老東家——鳳凰衛(wèi)視。“因為如果我沒有到‘鳳凰’,我不會是現(xiàn)在這個樣子。”
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有能力做自我翻新,這需要一顆永不放棄的心,無論是對生活還是對工作。悲觀的人止步不前。閭丘露薇有她適應(yīng)世界的方式——多年前的哲學課曾告訴她,歷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在這個殘缺諸多的世界里,她努力使自己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