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8年巴黎世博會:浪漫與精彩的詮釋
1878年的巴黎世博會稱得上星光熠熠:雨果主持了作家大會;參加作家大會的俄國代表團領隊是享有盛名的屠格涅夫。此外,特洛卡德羅宮每晚都要舉行音樂會,可容納4500人的大廳幾乎天天爆滿。柴可夫斯基曾在此音樂會上露面……
巴黎世博會的精彩當然不僅是浪漫。愛迪生獲得本屆世博會金獎:他帶來了自己心愛的留聲機;他改進了貝爾發明的電話,使得電話終于投入實際使用。貝爾在本屆世博會上獲得銀獎:他為聾啞教育打開了一扇大門。他帶來了幫助聾啞人學習語音的裝置——全球可視發音系統,教導聾啞人如何利用唇、舌的位置和呼吸的方式,并配合喉、顎的動作來發音。海倫·凱勒稱他為“至親至愛的好朋友”。
1913年比利時甘特世博會:災難最多的世博會
1913年在比利時甘特市舉辦的主題為“和平、工業和藝術”的世博會堪稱歷史上最為多災多難的世博會。
首先惹禍的是幾幅油畫作品。英國畫家威廉·霍加斯的著名作品《時髦的婚姻》在當時被展出,正是這一組帶有強烈批判意義的畫引發了上流社會的不滿和爭議,紅衣大主教更是大發雷霆,下令禁止教士、學校校長和家長前去參觀,這件事在當時鬧得沸沸揚揚。
災難接二連三。在后來的展期中,會場連續發生大大小小6次火災。在火災中,包括印度館、德國餐館以及仿造歐洲中世紀城市的老佛蘭德等建筑都被毀壞。除了火災,還有盜竊事件。7月28日晚,放在比利時殖民地館的一塊金錠被盜,這塊金錠號稱價值2萬美元。雖然事后證實,這塊被偷的金錠只不過是一個仿造品,只值200美元,但這件事情也足可表明,甘特世博會的防盜工作做得有多么差勁,居然讓小偷輕易地偷走了放在展館中的展品。
更大的婁子還在后面。當時甘特世博會還從菲律賓請來了50多位村民。但在漫長的展期中,據說組織者居然沒有為這些遠道而來的村民提供足夠的食物和藥物,導致55位村民中有9人去世。
1939年紐約世博會:建設明天的世界
1939 年,當亞歐大陸硝煙四起時,紐約世博會在“新大陸”拉開了帷幕。這場跨越了兩個年頭的博覽會共有64個國家參展,其規模與成就,可以說達到了世界博覽會歷史上的又一個高峰。
在這次世博會上,展出了各式各樣的最新發明和技術,磁帶錄音機、電視機、電視攝像機、尼龍、塑料制品等嶄露頭角。紐約世博會想要告訴參觀者以及全世界的是:這些就是世界運行所依靠的材料、思想理念和能量;這些就是當今最為先進的技術,是我們創建未來世界、賴以生存的工具。你就是建造者,你同時也是決定者,選擇某種工具并且使用它通往更好的明日世界。
博覽會上最傾注血汗和財力的建筑之一,便是這屆世博會的主體建筑物——角尖塔和圓球。這一對造型頗具現代感的建筑成了紐約世博會的形象標志,頻繁出現在它的會徽和各種海報中。但由于其標新立異,在建造的過程中,人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面對各種技術難題,工程師們集思廣益、商討對策,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往往會討論出上百種解決方案,然后再從中選擇實際效果最好的。由此,他們最終創造出了不可思議的奇跡。
除了銳意求新的主題、展品和建筑,個性鮮明的各國展館也是紐約世博會的一大看點。
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科學文明和人性
1958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博會標志性建筑原子塔展現在世人面前。作為主辦國對1958年世博會主題——“科學、文明和人性”的生動詮釋,它打動了無數參觀者的心。
布魯塞爾世博會標志性建筑原子塔由安德· 沃特凱恩設計。這座建筑物由9個直徑18米的鋁質大圓球組成,每個圓球代表一個原子。圓球與連接圓球的鋼管構成一個正方體圖案。這個正方體相當于放大了 1650億倍的α鐵的正方體晶體結構。原子塔總重量為2200噸,最高一個球頂離地面102米。每個球表面都覆有弧形鋁片,在陽光照耀下,原子塔銀光閃爍,更顯得新穎別致,堪稱標新立異的科學藝術品。原子塔的設計表現了人類對金屬和鋼鐵工業的尊崇和對原子能和平利用的期望。
飛利浦館的造型奇特,恰似沖天的飛機,由法國著名建筑家柯布西埃設計。作曲家瓦列斯為展館譜寫了“電子音詩”,從此,一種新的音樂形式——電子音樂就此誕生了,飛利浦館可稱得上現代電子音樂的襁褓。
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 月球是全人類的
1970年日本大阪世界博覽會的主題是 “人類的進步與和諧”。這個主題在更為廣闊的太空背景中得以表現,提示了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紀的另一個突破。
1970 年,也就是在美國人登上月球的第二年,美國館展出了“月亮上的石頭”,這是本屆博覽會上最受歡迎的展品。
1970年大阪世界博覽會的另一個焦點是百事可樂展覽館。這是由美國藝術與技術實驗公司組織設計的,由30多位工程師和藝術家花了兩年時間,摹制了一個太空時代的環境,讓人仿佛身臨其境。
在這個圓球形的展覽館內,聲光系統可以因觀眾的活動和聲音而作出相應的反應。創造者們制造了云霧,盤旋在圓頂之上。館內的一面堪稱世界上最大的球面鏡,在穹形天花板上照出觀眾的主體形象。另有一片日本式的花園,園內布置著慢慢移動的雕塑物。技術與藝術原本分屬人類發展的兩個范疇,而兩者在百事可樂展館中得到了有機的結合,產生了奇妙的境界。
大阪世界博覽會上,人們埋下一個“時間盒”。“時間盒”內徑為1米,這是一個球形的密閉容器,里面裝有大量的人類社會的資料,從科學到文化,有記錄和代表當時人類狀態的文字、照片和物品,這用于告訴后人人類的曾經滄海。
(根據相關資料改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