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達夫的《自述詩》寫道:“家在嚴陵灘下住,秦時風物晉山川。碧桃三月花似錦,來往春江有釣船。”詩后自注云:“家在富春江上,西去桐廬則嚴子陵釣臺也。”1932年他在故鄉避難時,曾往釣臺一游,并寫下了散文《釣臺的春晝》。
釣臺現在已經成了一個旅游勝地,交通便利,不用像郁達夫那時先坐火輪再坐帆船了。從富陽驅車,一個小時就可到達桐廬縣的富春江鎮。此地又名七里垅,從渡口乘船,溯水而上,兩側山峰峭拔,水流急湍,即是小三峽。小三峽的中段稱為子陵峽。只見江峽岸上、懸崖腳下,山林掩映中有亭臺牌樓,粉墻黛瓦。“嚴子陵釣臺、天下第一觀”,十個大字赫然題于壁上。船靠岸后,拾級而上,有嚴先生祠、客星亭等處可游。詩文碑園是近年新添的景觀,一百余方詩碑在山坡上蜿蜒散布,書法良莠不齊,好詩甚少,大多是“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一類的陳詞濫調。錯落其間還立著二十來尊歷史名人的石像,更是粗劣無可取者。
當今國中很多風景名勝之地,都新加了種種假古董的制作,殊不知這是對自然美和歷史美的多么可怕的褻瀆。譬如詩碑,立一些是可以的,但必須有好詩、好書法、好鐫刻者,并且置處相宜,才可以增添景觀的韻味,否則就會適得其反。我每看到那些假古董置之于名勝古跡之中,總感覺極不舒服,仿佛看見一幅名人字畫被粗俗之人涂抹了,又仿佛看見一個古時的窈窕淑女遭到了現代流氓的猥褻。然而,時尚化、流俗化、市儈化的東西正在像洪水一樣在各種領域泛濫,似乎誰都無可奈何,只好喟然一嘆而已。
穿過那個詩文碑園再往上攀登,就到了東臺和西臺。東臺是嚴光隱居垂釣處,西臺有南宋謝翱哭悼文天祥的遺址。當年郁達夫也曾經爬上了東西兩臺,他覺得那種景致“足以代表東方民族的頹廢荒涼的美”。此君的審美感覺果然是很獨特的。他游覽釣臺,沒有寫一句歌頌嚴光的詩,卻寫了一首似乎與釣臺毫不相干的七律:“不是尊前愛惜身,佯狂難免假成真。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劫數東南天作孽,雞鳴風雨海揚塵。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秦。”不知道評論家對這首詩作了怎樣的解釋,我讀著總覺得其中的情味是極沉痛的。郁達夫秉性既嗜酒,又多情,沒有累美人卻反為美人所累,沒有鞭名馬卻被名馬所棄,顛沛一生,最后被日本憲兵所害。“劫數東南天作孽”這句詩,原意應不是指個人命運的,而是為國事而痛忿,不幸竟成了他自己喪生于東南方的蘇門答臘的預言。
認真說來,嚴光拒絕了光武帝的召命,不事王侯,隱居釣臺,流傳虛名,卻對社會無所貢獻,這有什么值得歌頌呢?范仲淹所說的“使貪夫廉、懦夫立,大有功于名教”,實在是推崇過分了。臺灣一位詩人寫道:“只因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臺!”不是嚴光甘愿隱居,而是皇帝的恩召姍姍來遲之故,這種分析也許是對的。
相比之下,郁達夫的犧牲倒是值得紀念的。但我佇立于西臺,舉目四望,卻怎么也感覺不出“東方民族的頹廢荒涼的美”來。令人難以推想,郁達夫當年在釣臺怎么會生出“生怕情多累美人”這樣的意象來呢?怎么會有“劫數東南天作孽”這樣的預示自身悲慘結局的詩句呢?也許,詩不屬于詩人自己,詩屬于神靈,寫詩是鬼使神差的。
富春江的山水風光的自然本質的確是幽勝魅人的。然而,在每個不同時代,山水風光似乎有著不同的意味。嚴子陵時代,山水的意義在于清高隱居。謝翱時代,山水的意義在于為殉國忠臣哭泣。郁達夫時代,山水中有詩的神靈,可以生發詩人奇異的意象。
(選自《山西文學》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