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老板獨闖卡拉奇
今年29歲的陳子建出生在安徽安慶市,大學畢業后因找不到滿意的工作,就和朋友合伙開了一家體育用品店,但因競爭激烈,生意十分慘淡。2007年春天,應在巴基斯坦承包建筑工程的表哥邀請,他決定到巴國第一大城市卡拉奇闖蕩一番。
“巴基斯坦”源自波斯文,意為“圣潔的地方”。它南瀕阿拉伯海,另三面分別與印度、中國、阿富汗和伊朗為鄰,95%以上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英語為官方語言。初到卡拉奇,陳子建就發現當地人的日常主食是一種叫囊的大餅。因為在里面加了奶,烤出來真的是香氣四溢。
吃過晚飯,表哥帶他到海灘上去散步。陳子建發現,由于宗教的原因,當地人都不吃螃蟹。如果碰到螃蟹掛在網上,他們會摘下來扔回海里。海邊的礁石是螃蟹的領地,退潮時,礁石和海水中間有很大一段距離。當他們靠近的時候,幾十上百只螃蟹拔足奔命,向海里逃去,很是壯觀。落在后面的就被哥倆用抹布蓋住,捉到桶里。
卡拉奇的天氣是那么好,乘船到海上釣蟹也是一大美事。工具很簡陋,可樂罐加魚線。這天,陳子建和表哥租一條船在深水處剛停穩,就發現有螃蟹上鉤。螃蟹不像魚,把釣子吞進肚子,它們是用鉗子夾著魚餌。有聰明的,你一提線它就松開跑了。收獲頗豐的時候,直接在船上支起油鍋,把新鮮的蟹丟進去炸。那種鮮香的味道令人饞涎欲滴。
巴基斯坦還有一樣東西很多,就是中國人喜歡的甲魚。灌溉渠道的兩旁以及小河溝里,比比皆是。它們一堆一堆地在岸上曬太陽,或成群結隊地在水面上游來游去,伸著腦袋,殼子半浮在水面上。陳子建幾乎沒費什么勁,就捉到臉盆大的一只,若在國內起碼值五六百元!
陳子建認識一位在沙漠邊建發電站的中國工程師,由于當地牛肉非常貴,進城也不太方便,因嘴饞,這位工程師就自力更生帶人打野豬。巴基斯坦的野豬泛濫成災,經常糟蹋農作物,他們去打,當地人很高興,甚至會主動幫忙。
表哥住在卡拉奇的富人區,離海灘很近。附近的別墅沒有重樣的,一個比一個漂亮。雖然是缺水地區,有錢人家還是種滿了熱帶的棕櫚樹,天知道要花多少水去澆灌它們。
有趣的是,卡拉奇的房子很少有2層以上的。因為第3層就能看見鄰家的園子,在這個伊斯蘭國家,這是萬萬不允許的。鄰家的女眷絕不能被外人看到。惟一例外的是離國際學校不遠處有個大城堡,城墻大概有二三十米高,繁茂的鮮花從墻頭垂下,門口戒備森嚴。后來陳子建才知道,這是阿聯酋某王子殿下的行宮。
從好萊塢巨星腳下發現商機
由于在國內做過生意,最初陳子建在卡拉奇開了一家日用品商店,經營的全是“老牌國貨”。比如“雪花膏”之類的女性護膚品,“解放鞋”、蝙蝠衫之類的服裝鞋帽等。陳子建以為巴基斯坦經濟落后,這些物美價廉的東西一定會大受歡迎。不料,小店開張后生意十分清淡,每個月的營業額只有幾千盧比,連房租和水電費都不夠。小伙子十分苦悶,弄不清問題到底出在哪。
一天,店里進來一對華人中年夫婦,蘭州籍的女士一看到這些老牌子化妝品,頓時驚喜不已。她說這些東西自己小時候用過。最早的百雀羚雪花膏是鐵盒裝,扁扁的深藍鐵皮圓盒上面繪滿各種五彩的鳥,里面是銀白鋁箔蓋著的白色膏體,不用湊近就可以聞到一股濃厚的甜香。在物資極其饋乏的年代,那只小圓鐵盒,裝載了許多人所能想像出的可愛和美好。
由于蘭州氣候干燥,每到秋天她臉上的皮膚都會感到奇瘁難耐,試過很多高級護膚品,都不起作用。每到這時,母親就會念叨:“你小時候也有這毛病,那時用百雀羚護膚霜,一涂就好,現在到哪里買去?”沒想到今天在異國他鄉遇到了,那位女士高興地一口氣買了6盒。
仔細一聊才知道,這對華人夫妻都是在巴參加援建項目的電信工程師,他們說卡拉奇是“巴基斯坦的上海”,常年駐在這里的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及商人等,少說也有四五千人。女士指點陳子建說:“你可以在網上聯系這些同鄉,介紹自己的‘經典國貨”’。
沒想到這個辦法挺有效,陳子建在網上向在巴華人做了一番宣傳后,陸續就有很多中國人慕名而來。令小陳驚訝的是,不少中年人都對蝙蝠衫情有獨鐘。有位機電工程師說,在20年前這種衣服風靡一時,成為時髦青年的必備行頭。街頭“搖滾青年”尤其青睞蝙蝠衫,因為袖子寬大,跳起柔姿、霹靂、太空舞來,袖子忽閃忽閃,與舞蹈動作相得益彰。很多人都對當年街頭的“經典”場面記憶猶新:三五少年,身著蝙蝠衫,頭繃裹布,腳踩高幫運動鞋,一遍遍模擬擦玻璃或者外星人行走動作,不時博得路人的喝彩。特殊的懷舊情感,再加上穿著這種寬松的衣服確實很舒服,陳子建的蝙蝠衫一時間竟成了搶手貨。受中國同事的影響,后來就連一些巴基斯坦人也紛紛走進陳子建的商店。
表面上看,陳子建的生意比過去紅火多了,可因利潤極低,一個月下來除去各種開支,也就五六千元的收入,比在國內強不了多少。聽說不少華人老板來巴短短幾年就成了百萬乃至千萬富翁,小伙子異常羨慕,有時他連做夢都在琢磨:做什么生意才能賺大錢呢?
2008年4月的一天,陳子建在電視新聞上看到這樣一個畫面:主演過《指環王》、《加勒比海盜》的好萊塢著名影星布魯姆,在紐約曼哈頓拍攝一部新片時,身穿墨綠色大外套的他嘴叼香煙,展現出叛逆不羈的一面,腳上的一雙球鞋尤為醒目——“這鞋子怎么這樣熟悉?”仔細一看,陳子建差點驚呼起來。原來布魯姆腳上的那雙球鞋正是被我們稱為“白球鞋”的老牌子中國貨!
后來小陳又了解到,3年前有個法國人在上海發現了這種只賣十幾塊人民幣一雙的飛躍牌球鞋,馬上便被它經典簡潔的設計和漂亮外形所吸引,將它推廣到海外后很受歡迎。尤其是布魯姆,盡管上衣和褲子經常換,可對足底那雙雪白的中國球鞋卻始終不離不棄。受他的影響,好萊塢的很多名人也開始穿中國的飛躍牌球鞋。
陳子建知道,飛躍牌球鞋以輕軟、輕巧、穿著舒適、經久耐用而受中國人喜愛。它最大的特點就是外形美觀,運動員們穿著白球鞋和深色的運動服形成鮮明的對比色,使賽場上的男女運動員顯得更加英姿颯爽。
還有它用料考究,鞋幫和腳有非常好的親和性,不容易崴腳。特別是采用優質橡膠制造的鞋底彈性極佳,加之呈凹型吸盤式的鞋底,具有相當好的防滑效果。陳子建想,難怪連布魯姆這樣的大牌明星都對它情有獨鐘,如果自己把這種鞋弄到巴基斯坦,它說不定會大受歡迎!
中國“功夫鞋”讓他大賺200萬美金
巴基斯坦人愛穿皮鞋,雖然市面上也有一些來自中國的廉價“解放鞋”,但因透氣性差,夏天特別容易腳臭,除民工等干粗重活的人穿,平時乏人問津。而球鞋的透氣性很好,恰恰沒有這個缺點。在卡拉奇住久了,陳子建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當地人對中國功夫十分崇拜,到飯館吃飯時,常能看到老板用VCD播放武打片。說起李小龍、成龍、李連杰這些功夫明星,很多人都非常熟悉,甚至還能像模像樣地比劃幾個武打動作,令人忍俊不禁。2008年8月,陳子建從國內運來一批飛躍球鞋后,決定打武術牌,讓它們以中國“功夫鞋”的身份亮相卡拉奇。
不久,人們就被一幅幅巨型海報所吸引,只見畫面上一位腳蹬白球鞋的中國武師,騰空踢腿,威猛無比。旁邊用英文寫著:“穿中國功夫鞋,像李連杰一樣飛踢壞蛋!”這畫面太有震撼力了,很多人議論這是正宗的少林“功夫鞋”,有的說在電視上看到過,中國練武的人及體育運動員都穿這種鞋。盡管“功夫鞋”售價不菲,每雙約合人民幣200元,但還是不斷有人搶購。其實,它在國內的批發價僅幾十元。
2008年8月8日,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盛大開幕,開幕式上,2008人表演的太極拳十分壯觀,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很多卡拉奇人在電視上驚訝地發現,這些表演功夫的人,腳上穿的都是前不久在街上看到過的白色球鞋,“人腳一雙”的場景令當地人大為震憾。很快,中國“功夫鞋”就成為一種時尚“俏貨”,風靡卡拉奇、伊斯蘭堡和拉合爾等大城市。最多的時候,陳子建一天就批發出去5000多雙。幾個大貨柜不到兩個月就銷售一空。“銷售局面打開后,我算體驗到了傳說中的‘數錢數到手軟’是什么滋味!”小陳自豪地說。
但如果你認為巴基斯坦是淘金者的天堂那就錯了,由于塔利班武裝分子經常搞恐怖襲擊和自殺性爆炸,當地的治安狀況很糟。剛到卡拉奇時,陳子建在富人區認識了一位做機電出口生意的上海大老板,他家的別墅富麗堂皇,就連巴籍管家都有專用小轎車。據說幾年前剛來時,他只有1名帶手槍的家庭保鏢,后來因局勢較亂,只得請專業保安公司派一批手持沖鋒槍的隊員,在別墅四周晝夜巡邏。后來由于發生了幾起綁架外國人的案子,他10歲的女兒到國際學校上學時,總有幾名保鏢駕車荷槍實彈地護送。
這位上海老板每次到稍遠一點的工地上視察,都會向警察局申請護送。尤其經過土匪出沒的地方,通常是前面警車開道,架著機槍,后面防彈車壓陣。那場面簡直如臨大敵。
在巴基斯坦,外國人遭襲擊和綁架的事屢見不鮮。表哥多次提醒陳子建,外出要乘車,路上遇到劫匪時由保鏢對付,自己要馬上下車蹲在車轱轆旁邊或灌木叢中。小伙子說他本想見識一下悍匪到底啥樣,可惜自己一次都沒遇到過。
不過危險的事還是有的。陳子建有一位名叫拉加的當地朋友,他以前是農民,因和中國老板合伙承包水利工程成了暴發戶。2009年8月的一天,拉加花20多萬美元買了一部法國名車,款式十分拉風,他很高興,非要拉這位中國兄弟到外面去兜風不可。恰巧那天陳子建因生意忙沒顧上去,不料拉加卻出事了。溜車回來的路上,拉加到一個加油站加油時,忽然被人用槍頂住了腦門,還沒反應過來,他就被幾名劫匪用槍托砸昏在地。等拉加醒來報案后,警察四處搜捕,一連折騰了好幾天,卻一無所獲。事后想起這事陳子建就有些后怕。
令陳子建感到無比驕傲的是,現在他的中國“功夫鞋”已經作為高端商品風靡整個巴基斯坦,他還通過與中東商人的合作,把這種“經典國貨”賣到了阿富汗、伊朗和阿曼等地。在德黑蘭,中國“功夫鞋”成了大學生們的新寵及贈送朋友的時尚禮品。阿曼警察因為喜歡它的輕巧和彈力十足,更是要求將其列入“警用裝備”。
只因巧妙找到了“中國功夫”這一切入點,短短幾年時間,這種在國內并不起眼的白球鞋,就讓陳子建收獲了200多萬美元的驚人財富。成為富人后,他并沒有忘記回報善良友好的巴基斯坦人民,2010年8月,巴遭遇特大洪災,數十萬人無家可歸,陳子建在第一時間從新疆采購500項帳篷,無償捐獻給災民,受到當地媒體的高度贊譽。
(責編 陶仁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