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感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中,就急于傳授知識,不懂得情感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因此,教師要善于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率。
1.在新課引入時,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兒童認識需要的情趣表現,是兒童主動探索知識的心理基礎。孩子的全部學習活動,都伴隨著他們情感參與。在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可使原來枯燥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有助于學生積極地建構知識,在情境中自主參與探究和相互交流,達到意義建構的目的。如傳統的分數教學就是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圓,把它平均分成兩半就得出分數二分之一。如果在課堂引入時結合學生實際,運用實物演示,將物體平均分成兩半來陳述,既能激發興趣,又能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
2.在新知探究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
人們獲取客觀知識的過程應有主體的主觀體驗,通過主體的實踐,在原有認知基礎上主動構建,而不是由教師向學生灌輸。因此在教學中,要設法讓學生入境界,進角色,動真心,吐真情,真正地“入水”體驗,自覺主動地去探索、發現,從而提高教學實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挖掘學生潛能。如教學加減混合運算,先創設情境:有個年輕人來到王老板的店里買一件禮物,這件禮物成本18元,標價21元。這個年輕人掏出一張面值100元的錢給老板。老板當時沒有零錢,用那100元錢向街坊換了100元的零錢,找給年輕人79元。但是街坊后來發現那100元錢是假鈔,王老板無奈還了街坊100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王老板在這次交易中到底損失了多少錢?進而引發學生自主探究。這時,學生的情感被激發,個個躍躍欲試,因為這個情境是他們所熟知的,他們會調動大腦中的知識儲備和生活經驗,將情境中的數學信息進行整合,想出不同的辦法,列出各種各樣的算式來解決問題;在討論交流時,他們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3.在應用知識時,創設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課堂教學要順應孩子的天性,從孩子的愛好和興趣出發,設計形象有趣的活動,將學生帶入生活情境中,激發學習熱情,讓他們全身心投入學習,在玩、動、演中鞏固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促進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后,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及時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認識到在實際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數學問題,也從中嘗試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使實踐能力得到真正的培養。
4.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證
課堂上許多學生不愿表明自己對某些問題的觀點和態度,一是源于課堂氣氛的壓抑;二是擔心說錯了會降低自己在同學和老師心目中的形象。課堂應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格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既是師又是友。老師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互相討論、互相激勵、互為師生,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如讓學生爭當“小教師”,幫助老師解決問題,學生感興趣,會積極參與,而且其他同學聽得也很投入,最后老師再進行適當點撥;因為有一定的難度,老師如能時常讓學生感受到成就感,那么學習熱情將會強化。“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師應加強與學生感情的交流,增進與學生的友誼,關心愛護他們,熱情地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使學生對老師有較強的信任感、友好感、親近感,那么學生自然而然地喜愛你所教的學科,達到“尊其師,信其道”的效果。
實踐證明,情境教學能為學生留有探索與思考的空間,使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很好的發揮,是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只有創設新奇有趣,密切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兒童探索知識的興趣,體驗知識的價值,讓學生在課堂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孩子們才能走出知識苦旅的沙漠,奔向生活、探索知識的綠洲。(作者單位浙江省臨海市白水洋鎮雙樓小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