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因之一,教育資源供給不足且分布不均衡
我國長期以來一直實行重點學校戰略,這就導致了“擇校熱”。在擇校的熱潮中,不但加重了家長的經濟負擔,也讓中小學生又背上了一座考試的大山。
成因之二:就業崗位競爭激烈
對廣大家長來說,過去的目標是讓孩子上大學,現在的目標是上名牌大學,為了將來才能有一份體面的工作和不錯的收入,所以學生分數的競爭都是激烈的就業崗位競爭在教育領域的反映。
成因之三:社會教育觀念陳腐
在社會公眾對學校的評價中,還普遍存在著一種狹隘的“教育質量觀”。另一方面,錯誤的“教育政績觀”也是學生負擔沉重的根源,在這種政績觀的指導下,學校不會也不敢真正落實減負令的要求,主管部門也是睜只眼、閉只眼。
成因之四:學校不規范的辦學行為和教師不科學的教學方法
一是學校不規范的辦學行為。在外部環境壓力下,學校放棄了按教育規律辦事的原則,出現了以犧牲學生健康、愛好和持續發展為代價,單純提高應試成績的做法,二是教師的教學水平。有些教師課堂效率低下,還有些教師只強調死記硬背,機械訓練,違背學生認知規律,這些也都額外地加重了學生負擔。
從以上四方面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中小學生學習負擔過重,表面上是個教育問題,透過表面看,則還是個經濟問題、觀念問題,甚至還存在政策導向問題,一定要從多方面來研究和解決才有成效。
一、 加快經濟發展,增加教育供給和人才需求
經濟發展對教育起著決定性作用,它不僅能為教育發展提供資金和物質支持,增加教育供給,同時還對人才提出客觀要求,所以說,只有經濟快速發展,教育供給和就業崗位大幅度增加,才能從根本上緩解升學和就業的壓力,進而減輕中小學生學業負擔。
二、 均衡教育資源,實現教育公平
教育不公平對人的發展是最大的不公平,作為政府為公民提供的公共產品,不應該有質量上的差別,均衡教育發展,讓孩子們在無差別的教育環境下健康成長,既是對公民發展權、受教育權的保護,也能夠緩解為追求優質教育的競爭。
三、 全社會都要尊重勞動
當前人們之所以不愿上職業院校,主要是社會上還存在著輕視勞動、不尊重勞動者的現象,勞動者社會地位還不高,社會保障機制還不完善,損害勞動者利益的事還時有發生。因此全社會要大力宣揚只有社會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思想,大力提高普遍勞動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建立健全各項社會保障制度,使藍領同樣受人尊重,令人羨慕,到那時,學生可以自主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上職中、職專同樣道路寬廣,何必去擠高中,大學這根獨木橋。
四、 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肩負的重任
地方政府要切實轉變教育政績觀,在增加教育投入、均衡教育資源、落實教師工資和待遇上應盡到政府的責任。同時還要引導學校、教師、家長從分數的片面追求轉向學生的全面發展。
近幾年來,山東省教育廳在全省范圍內強力推進素質教育、減輕學生負擔已取得明顯成效,令全國矚目。在學習山東省減負工作經驗中,筆者認為對各地教育行政部門有四點啟示。一是要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牽頭,以省為單位整體推進減負工作。全省所有學校統一行動,統一給學生減負,大家都不“搶跑”,這就為“減負”的實施創造了公平的環境。二是要拿出一套科學的評價標準。山東省教育廳出臺了《普通中小學辦學水平評價指導意見》,從辦學條件、師資隊伍、課程實施、教學效果、辦學特色等五個方面對學校進行綜合評價和獎罰。升學率和學生平均成績均不在評價序列中。三是要有堅定的執行力,制度的生命在于執行,山東省教育廳向中小學提出了40條辦學規范,然后就把重點放在執行上,監督、檢查、懲處等配套措施紛紛跟進,形成了一套實打實的落實機制。四是改革者要有必勝的信心,僅十多年來,全國各地常有各種減負令出臺,但不是虎頭蛇尾,就是不了了之。究其原因,除了對制度執行不力外,改革者在阻力方面,還是缺乏必勝的信心、堅定的決心和硬碰硬的勇氣,山東省教育廳本次改革中提出再難也不能走回頭路,并敢于對頂風違紀個人進行嚴厲的處罰,使我們看到了改革的希望。
五、 學校要摒棄功利思想,按教育規律辦事
溫總理在多次講話中都提出要讓教育家辦學,就是要讓懂得并尊重教育規律的人去辦學,讓經得起功利誘惑,有職業操守的人去辦學,讓能對國家利益負責,對全體學生負責,對學生全面發展負責的人去辦學。只有我們的校長都能摒棄功利思想,按照教育方針辦事,平心靜氣辦學,那么,我們的孩子就能在健康、和諧的校園環境里茁壯成長。
六、 要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效率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教學質量不高,單純強調減負是不現實的,既要保證質量,又要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唯一的途徑就是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效率,學生課堂上學懂了,課外的負擔就減輕了,就有時間去鍛煉身體,培養愛好,發展特長,全面發展。所以說提高教學效率是實施減負的核心和保障。
(作者單位 陜西省大荔縣教研室)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