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數學中的概念教學讓教師們感到非常頭疼,因為概念教學枯燥乏味,學生理解起來非常吃力,進而在課堂上往往出現學生開小差,教師亂埋怨的現象。
對此,我一直在思索,如何在概念教學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呢?我從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入手,讓他們在動手操作的實踐中慢慢理解、體驗數學概念,并在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和表現欲的過程中,產生創新理解的思維火花。下面我就用兩個案例來說明一下“做中學”在概念教學的重要作用。
教學片斷一:
(上課伊始,課件演示動畫:淘氣和笑笑去野外玩耍,來到一片小樹林。后來兩人肚子餓了,就坐下來分食物吃。)
師:現有四個橘子,怎么分好呢?
生:每人兩個。
師:還有兩個蘋果,該怎么分呢?
生:每人一個。
師:還有一個月餅,該怎么分呢?
生:每人一半。
師:你能用以前學過的數來表示“一半”嗎?
(學生熱烈、高漲的情緒一下子回落、平靜下來。不一會兒,一只小手果斷舉了起來。)
生:二分之一。
師:正確,你真棒!(師板書)這種數叫分數,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分數。)
這樣的導入,學生能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緊密聯系,體驗到數學是生活生存的客觀需要,也間接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生活”是我們教學的豐富資源,這一案例在學習新知識前,我根據學生好奇心的特點,讓學生通過親身觀察體驗,提出猜想,激發學生求知欲,使他們在動手操作中發現問題,并以最佳的學習狀態投入到新知識的探究中去。
教學片斷二:
(當學生學習了米、厘米、分米之后,要探究三者的換算關系。)
師: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米、厘米、分米這三位朋友,老師覺得大家真了不起,可我還有一個問題想請同學們幫忙,愿意嗎?
生:愿意。
師:我們班沈悅的爸爸在工廠里收到一些一樣長的木條,可他不知道這些木條究竟有多長,想請同學們幫忙量一量,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說說看。
生:用手量。
師:不錯。
生:用米尺量。
師:很好。
生:用厘米尺一下一下量。
師:這個方法也很好……
師:好了,現在就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一量。
(生動手量木頭,不一會兒,同學們都笑嘻嘻地坐好,舉起了小手,臉上都洋溢出了幸福的笑容。)
師:誰來說說你量的多少?
生1:100厘米。
生2:不,10分米。
生3:不對,是1米。
(師板書:100厘米、10分米、1米)。……
(教室里頓時熱烈起來,同學們都說自己的對,有的還給其他同學演示著)。
師:好了,同學們量的都對,請你們把剛才量的木條拿上來。(生遞木條。)
師將木條往一起一比問:同學們,看!這三根木條是一樣長的,那為什么你們量的數據不一樣呢?你發現了什么?
(教室里刷的舉起了四五十只小手。)
師指名一個小同學:好,你來。
生:這說明:100厘米=10分米 =1米。
師:大家同意嗎?
生:同意。
本節課在學生獲得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大膽放手,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操作中通過自行探究與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概念。這一案例中教師沒有用一問一答的形式來完成教學,而是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利用集體的智慧來完成對厘米、分米、米的認識,并讓學生充分描述了自己的做法與探究的結果,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又集知識性、趣味性、活動性于一體。
學生也輕而易舉地得出了厘米 、分米 、米之間的換算關系。這比起我們過去死灌硬講的效果來說,師生都得到了解放。
總之,課堂上讓學生大膽地“創造”,可以使學生初嘗成功的喜悅。通過動手操作,小組討論的形式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在課堂上,在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后,又能品嘗到成功的快樂,而且這種實踐操作的學習方式能為接下去的學習提供鋪墊和遷移,更能使學生對數學概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也正體現了數學教學的四大目標即知識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和情感態度。(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府谷縣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