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紙是我國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它源于民間的美術活動,具有特殊的審美情趣和魅力,能充分表現當地獨特民俗文化風貌,也是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
一、營造環境,引導觀察
充分利用教育資源為幼兒營造豐富的教育環境。刺激——反應是學習的基本生理基礎。無刺激物或極少刺激物的學習過程,會使兒童反應過程減少,發展遲緩。一個有豐富物質環境的幼兒園,往往是一本“立體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無聲教科書”,向幼兒提供著大量的感性刺激物。
1.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生活中的客觀事物,為孩子提供創作對象。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陜北的民間剪紙藝術頗具代表性,具有很高的藝術表現力。在幼兒園開展剪紙活動就要根據當地的生活,為孩子提供表現的對象。這些大量的視覺認知積累,必定會為以后的操作提供發散性思維表現的基礎。
2.收集剪紙及相關作品,激起幼兒欣賞美的愿望。
為了使欣賞內容適合幼兒的欣賞水平,我們每一位教師在平時的生活中要處處留意,還可以與家長、幼兒一起收集相關的照片、實物、圖片等各類剪紙作品,布置在相應的公共區域及室內活動區,在活動中供幼兒欣賞、使用、操作。這些都可以幫助孩子感受、理解剪紙作品中的美,在濃郁的藝術氛圍中加強孩子美的視覺感受。培養幼兒對美的敏感性,引發幼兒對美的向往。
二、目標準確,指導到位
1.分層確定活動目標
要想讓孩子的藝術創造性得到發展,目標制訂就要從幼兒的身心發展出發,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有目的、有系統、循序漸進地進行,逐步提高幼兒審美能力和表現能力。如,小班剛開始實施計劃的時候。從培養幼兒對剪紙的興趣出發,讓幼兒先認識剪紙工具,學習使用工具,欣賞簡單的剪紙作品。激發孩子想自己去剪的欲望。中大班可以逐漸提高對剪紙內容的要求,讓孩子學會運用一些簡單的剪紙技法(沿輪廓剪、左右對稱剪、對邊二折剪、對角剪等),表現客觀事物,表達自己的情感。
2.指導靈活,恰當示范
要想使孩子達到創造性思維的最佳發展,指導的“度“就顯得尤為重要。小班根據活動目標,可以讓幼兒剪紙片、面條、沿線剪,往往選擇易剪的紙、膠泥、面泥、帶香味的橘皮之類的材料。這樣操作簡單,就只示范工具的使用方法即可。進入了中大班,教師可以從剪紙的最基本方法入手,在剪紙活動中,教給幼兒基本方法的同時,也把創造的余地留給孩子。比如,剪窗花時,教師只示范折疊的基本方法,鼓勵孩子大膽地在自己折好的紙上“剪剪看”,讓孩子在自主探究中不斷積累經驗,自主思考,相互借鑒。由失敗到成功,由簡單到豐富。只要多動手練習,隨著剪出的作品越來越豐富,表達自我情感越來越得心應手,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就掌握了沿輪廓剪、對邊折剪、左右對稱剪、對邊二折剪、對角剪等基本方法
三、形式多樣,活動豐富
1.引導幼兒巧妙裝飾常見日用品
日常生活用品孩子最為熟悉,因此,我們選擇生活中這些幼兒熟悉的內容進行創作剪紙,孩子更易操作。例如,進行裝飾紙杯的活動。平時幼兒已接觸到各種圖案花紋的紙杯,具有了一定的感性經驗。教師與幼兒一起收集白色的、透明的、彩色的各種形狀紙杯,讓幼兒運用剪紙的方法進行裝飾。用雷同的辦法收集或制作紙盤、紙杯、紙鞋、帽、服裝、圍巾、雨傘等進行個性化裝飾。
2.充分利用各個節日開展剪紙創造活動
幼兒園的每一個節日會給幼兒帶來許多歡樂,每一次準備活動,幼兒的各種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我們利用節日環境布置、教學活動的組織開展剪紙活動。如:“三八”婦女節,我們可以開展《漂亮媽媽》剪貼活動,活動前,讓幼兒談談自己的媽媽,活動時,教師準備幾張全開大的、畫有不同形象的媽媽白描圖,讓幼兒看一看哪個像自己的媽媽,幾個幼兒一起用剪貼的方法去打扮媽媽。
3.利用趣味性剪紙發展幼兒的創造力
在幼兒日常生活中進行趣味性剪紙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思維、啟迪幼兒智慧,培養幼兒創造力。剪紙不僅可以靈活地剪出物體形象外,還可以用它來進行游戲或美化環境,如窗花、拉花、吊飾等。剪出的人物、動物還可以制成有趣的皮影戲,川劇變臉來進行游戲。這樣不僅激發了幼兒對美的情感體驗,培養了對美的感受力,也促進了幼兒創造力的發展。(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幼兒園)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