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不是選拔適合教育的兒童,而是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造適合每個兒童的教育,就要充分認識學生的巨大發展潛能和個性差異,努力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態度、善于與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高度的責任感和道德感,為學生生活質量的提高建立必須具備的條件。為此,教師要在教學
實踐中應當注重加強以幾方面工作:
一、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生的實際能力
事實上我們常常忽視的就是學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這一點。眾所周知,任何人在學習新知識時,舊知識總是要參與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識學習新知,既提高了課堂教學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課堂上的無效空間,減少了學生的學習障礙。比如,在講解新的數學概念時,教師從實際中引出一些數學問題,使學生了解這些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同時又應用于生活實際,從而認識到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同時讓他們自己從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中提煉出數學問題,重要的是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學會使用數學的觀點和方法來認識周圍的事物,培養學生從現實生活事例中看出數量關系的能力。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特別是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從日常生活的具體事物中發現數量關系的能力;要有針對性地研究學生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充分研究學生學新知的方法,利用神圣的課堂發揮學生的智力潛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奇異思維與探索思路,以人為本,以學定教。這樣教學,起點低、層次多、 要求高,完全可以適應自己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學生個性,營造適合每一個學生的教育平臺。
二、精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創新教學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激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能力,其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種能力。對于學生來講,最重要的自然是學會學習、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學會創造,掌握一套適應自己學習的探究方法。為此,教師必須要更新觀念,變換角色,改革模式,研究數學的智慧,分析數學的方法,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精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全身心地去學習、去思考、 去發現、去應用、去創造數學知識。因此,教師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培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傳授新型的學習方法要比“滿堂灌”,“讀死書”強十倍。教師利用巧妙而又獨特的教學方法來剖析和推敲課本例題,就是要讓學生學會解題方法,尋找解題思路與捷徑,研究每個例題所反映出的原理,分析解剖每個例題的關鍵所在。
三、大膽挖掘、探尋學生的內在潛能
大膽挖掘、探尋學生的內在潛能是我們教師的首要任務,而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又是素質教育研究的重中之重。我們的學生是正在發展中的人。那么,學習新知時所具有的內在能力就是學生的潛在能力。因此,課堂教學的關鍵就是要拓展學生的心理空間與思索范圍,全面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驅力,充分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維,合作探究和全面創新。
我們知道數學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和反復思考的認知過程和探究過程。在教學實施中,其核心問題就是要營造探究學習氛圍,創設問題情境,讓更多的學生有更好的機會去探索和思考,以便發揮其潛在的內在能力,以新型的教學模式和手段來推動素質教育。我們舉一反三就是為學生理解難題,掌握知識技能與技巧,總結經驗,尋找規律。更需要學生有一個深入思考的理解過程,甚至經過若干次錯誤與不完善的思考,逐步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真正把書本上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要達到這樣的目的,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的機會,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讓學生帶著自己的問題大膽質疑,公開辯論,反復思考,讓學生能夠養成一種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于提問、樂于討論的好習慣。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特別注意為學生營造氛圍,巧設情境,建造和諧的寬松的自主學習平臺。
同時,數學教學的關鍵不在于改變數學知識本身,而是要改變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方法,要有形成先進的思想意識,要不斷地將教學內容結構化,并不斷地將結構化的知識納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來。學生只有自覺自愿地掌握了數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結構和經典的學習方法,才會做到以一貫十,觸類旁通或一目了然。(作者單位陜西省府谷縣第三小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