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我們往往能夠透過這雙“眼睛”窺視到文章的主旨和內容,直抵作者內心世界,領悟文章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可以從課題入手,發揮這雙“眼睛”的作用,幫助學生理清課文,理解課文。
一、析題,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1.從課題類型入手,了解文章內容。以蘇教版第七冊教材為例,用地點做題目的有《“東方之珠”》、《西湖》等;以相關景物為題目的有《拉薩的天空》、《北大荒的秋天》等;以物件為題目的有《蒲公英》、《三袋麥子》、《世界上第一個聽診器》、《航天飛機》等;以事件為題目的有《讓我們蕩起雙槳》、《臥薪嘗膽》《小稻秧脫險記》、《孫中山破陋習》等。從這些課文題目,我們能十分清晰地了解文章大概內容,為學習做好第一手準備。
2.從課題重點詞語入手,得一管窺全豹。如教學《哪吒鬧海》,一個“鬧”字鮮活地突出了哪吒的形象,哪吒為什么要鬧海?又是怎樣鬧海?鬧海的結果又如何呢?抓住“鬧”字理清文章思路、事情的前因后果,有助于學生更快更好地把握課文。
3.從課題特點入手,激發學習欲望。如教學《軍神》,圍繞課題,學生會冒出一連串疑問:“軍”指軍人,“神”指神仙么?“軍神”是什么意思呢?誰被稱作“軍神”?又為什么被稱作“軍神”呢?在這樣一連串小問號的引導下,在這樣強烈好奇心的驅使下,學生閱讀課文的欲望被充分調動起來。
4.逐字斟酌,抵達文本深處。如教學《臥薪嘗膽》,“臥”“薪”“嘗”“膽”各表示什么意思?是誰甘愿忍受這樣的屈辱?是誰逼著自己做出這常人不可理喻的舉動?這對了解文章所敘述事件有重大關系,能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勾踐亡國之心痛,復國之心切。
二、解題,于無聲處聽驚雷
課文題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對課題如何進行巧解、妙解,使學生能更順利更樂意地沿著這條路走進文本,大師們的做法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以下是王崧舟老師執教《魚游到了紙上》的教學片斷:
師:今天咱們要學一篇新的課文。來,我們一起讀一讀課題。準備,看誰的眼睛放光。齊——
生:魚游到了紙上。
師:不錯,再來一遍。聽一聽,誰不僅用嘴巴在讀,而且也用眼睛在讀。預備,齊——
生:魚游到了紙上。
師:真好。(稍停)回憶一下,第一次讀到這個題目,特別是讀到這個“游”,你的最大感受是什么?
生:魚是怎樣游到紙上的?
師:噢!你的小腦瓜里邊兒掛上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如果用一個詞兒來概括你的感受的話,那就是——
生(男):疑問。
師:疑問。好的,這是他的感受。來,帶著你的感受,來讀一讀這個題目。
生:魚游到了紙上。
師:恩,這個問號還不小。這是他的感受,啊!你的感受呢?
生(女):誰那么淘氣,把魚扔到了紙上去了?
師:哦!那么,如果用一個詞兒來概括你內心的最大感受的話,那就是——
生:迷惑不解。
師:迷惑不解。好的,來,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題目。開始!
生:魚游到了紙上。
師:真好,這是她的感受。還有不一樣的感受嗎?
生:魚游到紙上干什么?
師:能不能不提問題,就說你內心最大的感受呢?第一次讀到這個題目的時候。 ……
【評:課題本身就比較奇怪,王老師善于挖掘和發現題目的妙處,抓住“游”字引導學生反復進行思考,增加學習文章的濃厚興趣。同時借助朗讀這一行之有效的教學手段,從讀中領悟情感,從讀中生出疑問,從讀中激發興趣。】
課題,蘊豐富于簡約,從課題入手進行閱讀教學,準確把握課題蘊涵的思想內容,無疑能起“于無聲處聽驚雷”的作用,給學生提供學習課文的線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促成學生與文本之間的對話,以達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作者單位江蘇省通州劉橋小學) 責任編輯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