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的基本要求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是新的學習方式的集中表現。其中,探究學習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因為,它不僅能讓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而且能讓學生逐步形成科學研究的能力。無疑,這對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是一個莫大的促進。
一、利用教材中的探索性實驗,強化學生的探究意識
興趣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而好奇是學生探索心理的內驅力。因此,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索性實驗,不僅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能強化學生的探索意識。
如,化學教材中的探討可燃物燃燒的條件。在實驗中,學生觀察到銅片上的白磷產生白煙開始燃燒,而水中的白磷和銅片上的紅磷卻沒有燃燒。學生對此實驗現象雖有興趣,但探索性不強。于是,筆者引導學生往深層次探究。俗話說“水火不相容”,但我告訴學生“水能生火”。這就引發了學生探索的濃厚興趣。此時,筆者啟發學生思考,當燒杯中溫度達到80℃時,盡管溫度已超過了白磷的著火點,但氧氣不溶于水,因而水中的白磷沒有與足夠的氧氣接觸,所以不能燃燒。這時我們可以給水中的白磷創造一個和氧氣充分接觸的條件,教師可補充如下實驗:將氧氣袋中的氧氣通過導氣管直接通入到水,與白磷接觸,結果,水中的白磷開始燃燒,現象非常直觀。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可燃物燃燒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可燃物要和氧氣充分接觸;二是要使可
燃物的溫度達到著火點。可見,在實驗教學中,可以通過改進實驗方法,補充實驗內容,以增強實驗的探索性。
二、從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入手,營造探究的氛圍
既然探究學習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那么,就應該把探索活動的開展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因此,我們必須從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出發,營造探索的氛圍,創設探究的空間。從而,讓學生的思維伴隨著探究活動的展開而有序推進。
如,復習氣體的實驗室制法時,根據集氣裝置(圖略)的多形性,從不同角度提出如下問題:
⑴若氣體由A進B出,可收集哪些氣體?其收集原理如何?⑵若氣體由B進A出,可收集哪些氣體?其收集原理如何?⑶若將該瓶倒置收集氣體,其結果與⑴和⑵的關系如何?⑷若將燒瓶內裝滿液體與量器配合欲作量氣裝置,氣體流向如何?⑸若作量氣裝置時,氣體易與液體反應或易溶于液體時,應如何處理方可使用?⑹該裝置用作洗氣時氣體流向如何?⑺該裝置用作排水取氣時氣體流向如何?⑻若裝置中導管A與B等長時,連接在氣路中起什么作用?這一系列的問題為學生的探究活動創設了思維的空間,既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又具有探究性的特點。
從而,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在有序思維的基礎上向縱深發展。
三、面對實驗的成功與失敗,增強學生探究的信心
在化學教學中,學生在實驗和回答有關問題時,成敗得失屢見不鮮。這時,教師不要急于求成,要鼓勵學生從成功中總結經驗,在失敗中尋找教訓。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繼續探究的信心,尋找成功的轉機。
如,在做NaOH和CO2反應的實驗時,集滿CO2的燒瓶中放入NaOH后,瓶內的“小氣球”沒有鼓起來,實驗失敗了。一名學生在實驗報告中分析出了多種原因:未完全集滿CO2氣體;放入的NaOH太少,反應不充分;實驗裝置漏氣;操作速度太慢;小氣球壁過厚。學生的此次實驗雖然失敗了,但學生的對此分析卻是成功了??梢韵嘈牛乱淮蔚膶嶒炓欢〞晒ΑR驗?,他面對失敗,學會了分析失敗的原因,既細致又全面。從而找到了更為理想的操作方法。
在實驗教學中,有時候教師也會出現實驗失敗的情形,如,有一次筆者在進行初中化學“質量守恒定律”教學中,在做白磷燃燒的演示實驗時,就曾出現意外。把切好的小粒白磷剛放入錐形瓶,還未來得及稱量反應物的總質量,白磷就自燃起來了。于是,筆者靈機一動,引導學生去思考,去分析,去討論。⑴造成剛才實驗意外的原因可能是什么?⑵如何改進這個實驗讓其順利進行?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說出了不同的方法:換一只錐形瓶,把瓶子里的沙子換掉,用水冷卻錐形瓶……通過小組討論,大家認識到由于氣溫偏高,換錐形瓶和沙子的辦法都不行。因此,我們選擇了冷卻錐形瓶的辦法。于是,我就把錐形瓶放進水中冷卻,先進行本節課的第二個實驗,然后再用冷卻的錐形瓶進行白磷燃燒實驗,結果取得滿意的效果。
綜上所述,在化學教學中,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鍵在于加強學生主體參與意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從而,使行為參與與思維參與有機結合,在信息的交流和篩選中,建構自己的意義世界。(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劉橋中學)
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