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可持續發展觀的逐步深入人心,可持續發展教育也正式進入中學地理教育。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初中地理教學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觀點甚多。在此我僅談幾點思考,以供大家討論與批評。
1.初中地理教學中可持續發展教育的目的。
九年義務教育初中地理課程和教材,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軌中,以其思想性,地理性,實用性,時代性,趣味性,在教學實踐中發揮了作用。可持續發展,是當今人類的發展思想和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對地理教育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它對素質教育的目標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不但要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人口觀,還要有正確的可持續發展觀。懂得人類發展是資源、環境、人口、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這是當代合格的中國公民的基本條件。那么,作為素質教育的初中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使學生理解、接受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增強參與觀念,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2.可持續發展教育必須著眼于區域的持續發展教育。
地理學家認為,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尺度包括全球、全國、乃至某個區域。只有實現了區域的持續發展,才能實現全國、全世界的持續發展。因此,持續發展必須著眼于區域的持續發展。研究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在地理教育中有序地、深入地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使學生認識到本鄉本土得到發展,全地區、全國才能得到發展,世界各國間的協調、均衡的發展,才能實現。
人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核心。人口的適度增長和人口素質的提高的持續進行,是進行人口問題教學的基本要求。人口的適度增長,指人口的增長速度,人口的數量與環境的承載力相適應。人口總量超過環境的承載力,就會產生生存危機。初中地理教材側重講述了人口數量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忽略了適度的人口規模與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的相互關系,教學中應適當增強這方面的講述。人口素質是可持續發展人口觀的重要組成,人口素質的持續提高,才能發揮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減少人口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為可持續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為此,必須實行適度的人口增長,提高人口教育文化水平,是實施人地協調關系的關鍵。
3.實施可持續發展思想教育的主要途徑。
(1)在教材中突出可持續發展的主線,滲透可持續發展思想。努力創設一種以區域地理和鄉土地理作為學習載體的地理課程,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和探究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地理課程的興趣和愛國主義情感,使學生確立正確的人口觀,資源觀,環境觀以及可持續發展觀念。這是時代賦予中學地理教育的使命。因此教材編寫,教學內容的組織、安排,應自始至終沿著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進行。說明可持續發展的有利條件、制約因素、動態機制、影響意義。強調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目的。
(2)加強國情教育。我國國土廣大,人口眾多,資源、能源總量豐富,但人均占有量少,自然災害頻發,環境污染加劇。尤其是龐大的人口問題。人口膨脹造成資源短缺和人口素質下降,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人口問題、生態環境問題日益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人類不僅要關注發展的數量和速度,更要重視發展的質量和可持續性。根據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國情、國策教育是地理學科的優勢,加強國情教育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核心。
(3)加強環境教育。 在有關環境教育滲透的各學科里,地理與國情教育的關系可以說是非常密切。1992年的《地理教育國際憲章》中明確提出“地理教育可以為環境和發展教育作出重大貢獻”。面對21世紀的教育,可持續發展應作為地理教學的目標,對全球環境的介紹、了解乃至質疑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基礎。愈來愈多的科學家預見,生態危機將成為21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危機,人們也愈來愈深刻地認識到,人類未來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自然支持系統的保護與發展,而協調好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的關系,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前提。在教學中介紹人類活動對環境正反兩方面的影響,加強環境教育,增強環境意識,這也是提高全民素質的途徑,對可持續發展教育大有好處。
總之,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形成,會對學生未來的工作產生積極的影響和作用,將會對21世紀的社會、經濟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和作用,這是一項有戰略意義的工作,將可持續發展教育進行好,是地理教育工作者的重大職責。(作者單位甘肅省秦安縣中山中學)責任編輯 丁洪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