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身是藝術,而與學生談心則是一種教育藝術,它能夠推心置腹觸動學生的心靈,打破師生之間的障礙,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接受教育,在寬松和諧的情境中領悟道理。中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生理、心理、性格等均有其自身的特點,他們自認為已經是大人了,具有平等意識,因此,每次談心從而了解談心對象存在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原因,然后進行綜合分析,對癥下藥。
一、 談心要選擇恰當的時機和地點
我認為在學生情緒發生波動時談心效果最好的。談早了,時間不成熟,達不到預期目的,談晚了,時過境遷,失去了意義。找學生談心就要分清情況:如果談心對象情緒比較激動,甚至對于談話意圖抱有反感,我們應該冷處理,過一段時間后再談,對于學生遇到入團、獎勵、處分、表揚、批評、困難等時,談心要及時,一般要主動去談,不要坐失良機或事后再談。有人擔任班干部、入團或比賽獲獎,這時最容易激起學生思想的浪花,需要談談心,聽聽學生有什么看法,有什么想法,以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或解除一些思想負擔。有時學生個人或其家庭遇到了困難,學生之間發生了矛盾,班干部工作沒干好受到批評,碰到這些情況,也是學生最容易結思想疙瘩或鉆牛角尖的時候,班主任一旦發現這種情況就應及時去談心,做好思想安慰工作,千萬不要拖,以免學生背上思想包袱。
談心也要注意地點。一般來說,對于涉及學生道德品質以及個人名譽和違紀等比較嚴重的問題,宜在室內進行,以免傷其自尊心,至于了解學生的一般學習、生活情況,則可在室外交談,或其他空閑時候都可進行。
二、 談心要因人而異有針對性
教育過程是一個交心的過程,從教育者來講,它是心靈感知的輸出者,從學生來講,他是敞開心扉接受教育者心靈感知的輸入者,班主任教育學生的實質是師生兩顆心愉快地碰撞,在師生雙方不斷碰撞中,實現感情的交流、融洽、升華,由情知到理知。
1.與優等生談心——找出自省點。優等生一般比較自信,也容易自負,有時候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有自傲心理,與這些學生談心要采用提醒式,即在肯定成績的同時,用暗示的言辭,含蓄的語言指出其不足,促使他們正確評價自己,揚長避短,向新的目標奮進。
2.與后進生談心——發現閃光點。后進生因學習較差,往往有一種自卑心理,往往在班級中抬不起頭,情緒低落,意志消沉,寡言少語,對老師常常表現為防御和對抗心理。與這些學生談心,可采用對話式的方法,即以榜樣的內容來教育他們,要發現他們的閃光點,鼓勵他們抬起頭來走路,樹立自信心。
3.與中等生談心——挖掘動力點。中等生往往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固步自封,安于現狀,他們拼搏精神差,缺乏前進的動力,對這類學生應采取觸動式的談心方式,即開啟動力點,以剛克剛,促其猛醒,但要注意的是,這種觸動要掌握分寸,看準火候,用富于哲理性的內容激勵他們,使他們能心悅誠服地接受教育。
4.與失足生談心——激發內燃點。失足生由于受客觀環境的影響,或因家庭遭受變故和困難,或因自己遭到刺激、打擊等,思想受到波動而犯了錯誤,一蹶不振,產生了自暴自棄的心理。與這部分學生談心,應采取“參照式”方法與其談心,進行橫向與縱向對比,使他們認識到犯錯誤的原因和所犯錯誤的危害性,引起反思,刺激內燃點,進而增強改過的信心。
三、 談心要講究方法
橫吹笛子豎吹簫,凡事都應講究方式方法,談心也是一樣,如不注意方法同樣很難取得效果。
對趾高氣昂、感受力強的學生,要采用暗示、旁敲側擊的方法,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讓學生在提高認識的情況下,做出合情合理的結論,既含蓄地指出問題,又讓他下得了臺,不至于產生抵觸情緒,這樣能收到自我教育的成效。對惰性心理、依賴性心理和試探性心理突出的學生,則采用措辭尖銳、語調激烈的觸動式談話方式,對自我防衛心理強烈、不肯輕易認錯、不抓住尾巴不服輸的巧言型學生,由于他們思維敏捷,表達能力強,與他們談心,應深入全面地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狀況,掌握事實根據,宜采用突擊式談話方式,對其談話內容要去偽求真,使其口服心服。對直爽開朗的學生,要開門見山地指出問題,不繞彎子。對性格內向,心胸狹窄,有自卑心理的學生,由于他們大多不善言辭,但勤于動腦,悟性較好,與他們談心應采取平等對話方式,使用的語言要柔和一些,使道理像春風化雨那樣點滴入土,使他們感到教師平易近人、可親可愛,使他們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解之時能夠豁然開朗。對倔強、任性的學生,特別注意說話要留有余地,對謙虛型學生,由于他們遇事謹慎,缺乏自信,與他們談心不但要以情感人,更要以理服人,要用充分的理由證明自己的觀點無懈可擊,要以誠懇的態度使學生感到教師的真誠。
談心教育,不僅要有針對性、啟迪性,還需注意實際性。從實際出發,從生活小事著眼,觸機而發,慢慢滲入,從而打開心頭之鎖,引起師生共鳴。(作者單位 甘肅省靈臺縣城關中學)責任編輯 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