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技術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計算機技術訓練的階段,而成為與社會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培養的教育。因此,認真分析高一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現狀,是加強教學針對性的關鍵,是探索切實可行的教學策略的基礎。
一、調查分析,了解學生信息技術的現狀
新課程不再立足于高一新生的“零起點”,而是認為他們在初中階段就已經獲得了較為系統的學習,并具有了一定的基礎。從發展的觀點看,這是大勢所趨,未來的高一新生應該都具有較好的信息技術基礎。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高一新生還不能完全達到這個要求。如果按照教材統一要求,那么,會有部分學生因不能適應新要求而喪失學習信心。按照新課程的新理念,教學應該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提高。為了加強教學的針對性,筆者曾對高一新生信息技術水平作了問卷調查。
調查結果表明:所有學生表示喜歡上電腦課;沒有學生表示初中沒有開設信息技術課;20%的學生家中有電腦;78%的學生表示不會在網上搜索資料;85%的同學經常用QQ聊天;30%的學生經常玩在線游戲;60%的學生擁有自己的電子郵箱;50%的學生表示會用word、excel;55%的學生會使用powerpoint;5%的學生表示會使用frontpage;25%的學生學生會用flash制作動畫;10%的學生表示曾學過vb;15%的學生表示曾學過編程。
上述數據表明,高一大部分學生在初中已經接受過比較系統的信息技術教育,主要學習了word、excel、powerpoint等軟件的使用,大部分學生喜歡在網上聊天和玩游戲,部分學生學過網頁制作和動畫制作,但很少有學生學過編程。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地調整教學內容,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提高。
二、明確目標,關注學生信息素養的提高
根據我國當前信息技術教育實踐的相關研究,信息素養已經成為現代社會中個人素養構成的重要部分,并且是個人終生學習的有力支撐,也是個人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從這一意義上來說,以往所注重的技能訓練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而以信息素養的培養為目標,不斷充實課程內涵,已經成為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必然趨勢。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將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作為課程的目標。
三、 策略更新,適應新課程的教學需要
根據以上分析,筆者以為信息技術教學應采用多種靈活的教學方式,以提高學生信息素養為中心,逐步培養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自主學習、團結協作的能力。
1.分層教學
依據學生現有信息技術水平,將學生分為兩類:一類學生是初中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按照教材組織教學,讓他們通過學習對已有的信息技術知識進行整合升華,提高信息素養,培養他們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另一類則是基礎較差的學生,在基本完成教學任務后安排小范圍輔導。通過教師講解、其他學生幫助、電子教程自學等多種形式,以提高操作能力為基礎,以發揮學習潛能為目標,進行查漏補缺。從而,使這些學生盡快適應目標教學的要求。除了這兩類學生,我們還應關注能力較強的學生,如對編程、動畫制作、網頁制作感興趣的學生,進行個別輔導,促進學生學習個性的發展。
2.自主探究
新課程強調高中階段要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教學中要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根據教學的需要組織學生分組學習、討論,集思廣益,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目前,高一新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還不強,因此,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為出發點,以體驗學習過程為落腳點,以開拓學生的思維為歸宿點,精心指導,全面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
3.參與評估
信息技術學科強調的是學生利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過去的筆試和上機操作考核相比,對學生的評價更應重視學習態度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過去,評價是由教師單獨作出的,因此有時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以新課程新理念為指導,以學生的互評為參數,以平時的學習態度為基礎,以實踐能力為中心,引導學生參與到教學評價中來。這樣,可以創造更多的機會,通過評價他人的作品,而對自己的作品進行反思。從而,提高自己的信息技術素養,增強自己的自信心,激發自己的上進心,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多維的審美觀。
綜上所述,針對高一新生的特點,分類要求,分別指導,在自主學習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參與評價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是實踐新課程的有效舉措。(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劉橋中學)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