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以來,幼教領域發生了許多重大的改革,新教材,新方法不斷涌現。針對這一新情況,我們嘗試把教學變為一種動態的學習活動,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嘗試學會學習,嘗試解決未知的問題,為“幼兒在前、教師在后”的教學提供保障,收到一定的效果。
一、理解嘗試目的
幼兒嘗試活動教育是根據一定的教育目標,在幼兒園創設一定的教育條件,讓幼兒開展嘗試活動,在實踐中發現問題,然后由教師觀察、引導,幼兒相互啟發、討論,再做實踐嘗試,幼兒通過比較、分析、鑒別,獲得體驗,最后教師進行歸納、指導的一種活動。嘗試活動不強求嘗試的結果,而注重嘗試的過程,其著眼點是培養人的一種精神,即嘗試精神。有利于促進幼兒素質的全面發展,也有利于幼兒一生可持續發展。幼兒嘗試活動的組織與開展離不開教師,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和更新是培養幼兒嘗試精神的基礎和前提,本課題的研究,有助于幼兒園新的活動模式和新型師生關系的建立。
二、明確研究的目標
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
具體目標:
1.制訂幼兒嘗試活動發展目標與評價標準。
2.探索嘗試活動的內容及組織方法。
3.探索適合本班幼兒實際的嘗試活動教學模式。
三、學習步驟
通過學習和研究,我班借鑒了嘗試教學活動的模式,基本思路大致分8步進行。
第一步:嘗試準備。以提供材料、經驗、環境為前提,為幼兒嘗試什么、怎么嘗試做準備。“以舊引新”為幼兒參與嘗試活動鋪路架橋。
第二步:提出嘗試問題。向幼兒提出嘗試任務,嘗試什么?怎么嘗試?關鍵是做到有利于幼兒主動參與,有利于幼兒發散性思維。
第三步:幼兒第一次嘗試。讓幼兒自己進行探索,自己發現問題,自己解決問題。教師可設計一些嘗試有關的輔助性問題,引導幼兒積極動手、動口、動腦,去分析、探索事物的特征,教師要觀察了解,及時反饋信息,不做過分干預。
第四步:幼兒討論。了解幼兒掌握知識的情況,教師抓住幼兒急于想了解自己的嘗試結果是否正確的動機,把在嘗試中得出的不同答案和疑問都放到討論中,讓幼兒充分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能力較強的幼兒,可引導其自我檢查、自我找錯,提高學習質量;對于能力較弱的幼兒,可以通過討論,進行模仿學習。
第五步:幼兒第二次嘗試。在這次嘗試中,幼兒可以糾正原先的錯誤;而做對的幼兒,可能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過討論后,在此次嘗試中,可以邊嘗試邊檢驗。
第六步:師生共同歸納總結。通過兩次嘗試,統一幼兒的認識,對重點和難點進行講評,對嘗試的目標進行完整的歸納。
第七步:指導練習。在教師的指導下,對學習重點進行反復練習,達到鞏固新知識的目的,練習中注意為不同層次的幼兒提供不同的學習材料,注重各層次幼兒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
第八步:評價。積極鼓勵為主,多作縱向評價,少作橫向比較,注重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
以上八步基本操作模式我們會根據不同教學內容、不同的幼兒情況以及教學條件的變化而靈活應用。
四、變“學會”為“會學”
學會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使幼兒變“學會”為“會學”。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即與其把知識灌輸給學生,不如引導學生通過自己的嘗試探索掌握學習的方法,從而獲得知識,學會學習。幼兒嘗試教育充分體現了此種科學教育思想,重視學生的嘗試、體驗,主張幼兒在前,教師在后;先讓幼兒嘗試,再作討論;先讓幼兒練習,再作指導。
五、初步總結
我們感到本課題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層次的幼兒園都適用。活動過程中,教師只有首先樹立幼兒能成功的信念,合理把握難點,以鼓勵和欣賞的態度對待幼兒,引導幼兒敢于并樂于嘗試,才能保證有效實現課題目標。但本課題研究是采用行動研究法進行的,與嚴格的實驗研究有很大的差距,實施嘗試教育活動必須明確:
1.幼兒嘗試活動有一定的目的性、指向性,而不是一時心血來潮,隨意而為。
2.幼兒嘗試活動的目的是走向成功,而非失敗,所以,內容方法的選擇與運用要適合幼兒年齡特點。
3.嘗試活動是幼兒自主的活動,但不排斥教師的指導。教師的指導是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進行的指導。
4.幼兒嘗試活動的著眼點是嘗試精神的培養,故嘗試活動對幼兒來講,主要是嘗試意識和嘗試態度的培養,其嘗試能力僅僅是初步的、簡單的。(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實驗幼兒園)責任編輯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