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春意盎然的日子里,小張家喜添“新丁”,但全家人高興之余卻擔著一份心:孩子剛生下時蛛網膜出血,在醫院觀察了十多天后出院。現在已經滿月了,雖然孩子能吃能屙,但不知智力發育是否受到影響。聽說孩子出生后6個月內是腦部發育非??斓臅r期,小張四處打聽,特別想明確孩子的智力發育情況,以便及時補救。
新生兒顱內出血是指新生兒頭顱內血管破裂、出血,可發生在腦實質、腦室、蛛網膜下腔、硬腦膜下,發生率約為 3%。與新生兒本身凝血功能不健全、凝血因子缺乏和產時缺氧、產傷有關。新生兒顱內出血癥狀的輕重及預后的好壞,與出血量多少和出血部位關系密切。輕者僅表現為反應差,拒哺乳和安靜少動,幾天后就恢復正常,一般不會留下后遺癥;重者面色蒼白,出現煩躁不安、尖叫、四肢強直、抽搐、嗜睡、昏迷和兩眼瞳大小不等癥狀,甚至死亡。一般癥狀越多,病情越重,預后越差。嚴重的顱內出血患兒即使能僥幸活下來,也會留下嚴重的后遺癥,如癲癇、智力低下、腦性癱瘓和灰質彌漫性硬化性萎縮等。另外,新生兒核黃疸、新生兒腦膜炎、新生兒低血糖、新生兒營養不良、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等,對寶寶的智力發育也有影響。
為了避免承受孩子智力低下的風險,建議準媽媽們做好孕期保健工作,定期進行產前檢查,發現胎位不正,應在大夫指導下及時糾正。如有頭盆不相稱(骨盆異常、骨盆正常而胎兒偏大、胎兒頭的位置不正等),產時應及時正確處理。分娩時不要濫用麻醉劑、鎮靜劑和催產劑。對早產、難產及有窒息的新生兒肌肉注射維生素K,并給予特別護理。
下面是智力障礙的早期行為表現,家長們如能注意觀察,及時發現,通過及時的治療、訓練,可使孩子的智力得到改善。
1.很晚才出現微笑,不注意別人說話,運動能力發育落后。正常2個月小兒能微笑,有面部表情,3個月會注意自己的手,能短暫的注意人臉和聲音,4個月可主動抓物。智力低下兒的語言、運動等發育遲緩落后。
2.視覺功能發育不良,不注意注視周圍人和事物。正常3~4周小兒視物最清楚的距離為25~31厘米,3個月以后能注視奶瓶,4個月時兩眼協調比較好,5個月小兒進食前看到奶瓶能表示興奮,6個月時會彎腰或低頭去看感興趣的物體。
3.對聲音缺乏反應。正常3個月小兒聽到聲音后,頭轉向聲音一側,3~4月時頭會轉向音響側,眼睛也朝聲音方向看。
4.咀嚼晚,喂養困難,給固體食物時易出現吞咽障礙和嘔吐。正常6個月的小兒可以咀嚼食物,自己能吃餅干,這是發育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標志。
5.會走路后兩腳依然相互亂碰,直到2~3歲仍出現。
6.正常孩子在3~4個月時,經常躺在床上看自己的雙手。但智力低下的孩子在6個月后仍持續有這樣的行為。
7.正常孩子在6~12個月后,經常將東西放進嘴里,當手的動作比較熟練時,就不再用嘴。但智力發育落后的孩子用嘴的動作持續到很晚,有時到2~3歲還把玩具放進嘴里。
8.正常孩子在15~16個月后就不再隨地亂丟東西,而發育遲緩的孩子持續的時間要長。
9.正常孩子在1歲時停止淌口水,有缺陷的孩子持續時間要長。
10.在清醒時,智力低下孩子有磨牙動作,而正常孩子沒有。
11.智力低下的孩子有時需要反復或持續刺激后才引起啼哭,哭時經常發出喉音,有時哭聲尖銳或尖叫,也有時哭聲無力。正常孩子的哭聲常有音調變化。
12.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或興趣短暫、精神不集中、反應遲鈍,是智力低下兒童的重要特點。
作者更改:
我在今年家庭醫學第4期(上)發表的《莫讓磁鐵傷害小兒體腔》一文最后一段,介紹了自行取出鼻腔異物的方法。考慮到實際操作的可行性,現做以下更改,并向讀者致歉:
讓患兒端坐,頭部固定,操作者兩手各握一把細小的容易伸入前鼻腔的圓頭直鉗子,鉗的前端緊閉并貼著磁鐵表面,兩側鼻腔各一。安放妥當后雙手持平,同時向外側用力,即可將磁鐵分開。也可用兩把外科常用換藥敷料無齒鑷代替,將閉緊的鑷的前端貼著被吸住的磁鐵外面,同時向外側用力。所用鉗子或鑷子均需消毒。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耳鼻喉科教授李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