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去年6月,開封市杞縣利民輻照中心輻照裝置運行時貨物意外倒塌,導致鈷-60放射源被卡住,無法安全放置。一周后,由于長時間照射,接受輻照加工的辣椒粉自燃。這則報道讓神秘的輻照食品浮出水面,甚至使人感到有些恐怖。很多人疑慮重重,輻照滅菌的食品安全性如何?是否存在輻照殘留問題?會不會傷害我們的身體……
經鈷-60、銫-137產生的γ射線,或電子加速器產生的低于10MeV電子束輻照加工處理的食品,即所謂的輻照食品。輻照食品與輻射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利用了后者所產生的能量,以達到殺蟲滅菌、提高食品的衛生質量、延長保藏期的目的。在整個輻照過程中,食物不直接接觸放射源。輻照食品根據所追求的效果,如抑制根莖類食品發芽、有選擇性地滅菌或徹底殺蟲等,一般分為低、中、高三種劑量。
安全性的兩種聲音
作為食品保藏方法,輻照技術比罐藏、干制法更好地保持了食品原有的新鮮狀態;比冷凍法更節約能源;不像化學物法有化學物質殘留;對食品包裝也沒有特殊要求。但人們仍對其安全性惶恐不安。專家們也是意見不一,發出了兩種聲音。
主流之說:按規定劑量輻照是安全的國際食品輻照衛生安全評價聯合專家委員早在1980年就宣布,食品經輻照后營養成分和營養價值與其他加工方法沒有區別,是安全的,今后可不再進行毒理學評價試驗。長期的生物試驗證明,食品接受規定劑量內的輻照,不會產生感生放射性,即不存在殘留,不必擔心其是否對人體有害。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經過數十年的輻照食品安全性試驗也表明,食用輻照食品對生長、繁殖、壽命無不良影響,無致癌、致畸、致突變性;至今尚未發現因輻照而產生的有害物質。
非主流談:仍存在一定風險一些機構和專家則認為,輻照食品誕生的時間不長,目前尚不能確定它的長期安全性。此外,一些廠商在利益的驅動下,采用短時間大劑量的輻照方法,雖然食品的細菌數可能降為零,但輻照劑量遠遠超過國際標準;甚至把一些細菌、病毒嚴重超標或腐敗變質的產品,通過輻照“達標”, 使輻照食品平添了更多的隱患。
輻照標識東遮西掩
我國對輻照技術的使用,可追溯至六十年前,最早應用于調味包。目前,國家已頒布了糧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調味品六大類固態輻照食品的衛生標準,近百種輻照食品通過了鑒定。包括特殊食品:如病人食用的無菌食品;脫水食品:如洋蔥粉、八角粉、蝦粉、青蔥、辣椒粉、蒜粉、蝦仁等;延長貨架期的食品:如月餅、袋裝肉制品、果脯等;凍品:如凍魷魚、凍蝦仁、凍蟹肉、凍蛙腿等;保健品:如減肥茶、洋參、花粉、靈芝制品、袋泡茶、口服美容保健食品等。
我們可能都吃過輻照食品,但是在食品包裝上,卻很少能夠找到輻照食品標識。
衛生部頒布的《輻照食品衛生管理辦法》(1996年)規定,輻照食品在包裝上必須貼有衛生部統一制定的輻照食品標識。此規定體現了產品信息透明,便于衛生部門的監督管理,也是對消費者知情權的尊重。但由于消費者對輻照知識普遍缺乏認知,貼出后可能會引起對產品質量的誤解,加之監管體制尚未完善,許多廠商便在包裝上玩起了“躲貓貓”的游戲。
說到底,輻照食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廠商對輻照事實的遮掩,更可怕的是消費者的片面甚至錯誤認知。在呼吁廠商們將輻照食品標識大大方方刻在外包裝上的同時,消費者也要明白,選擇權在自己手中。
名詞解釋
感生放射性:以前沒有放射性的物質,由于暴露在放射性輻射下而獲得能量,帶有放射性,稱為感生放射性。一般認為,在規定的標準范圍內,輻照食品接受10千戈瑞(輻射吸收劑量單位)以下的輻照劑量,不會有放射性殘留的感生放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