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0億人不同程度貧血,每年因貧血引致各種疾病死亡的人數以千萬計。其中缺鐵性貧血最為常見。
鐵是組成血紅細胞的重要原料。正常情況下,血紅細胞的壽命是120天,因此,機體需要不斷利用食物中攝取的鐵來制造血紅細胞。多余的鐵則以鐵蛋白的形式貯存起來(稱為貯存鐵),當食物中鐵攝入不足或機體失血過多時,需動用貯存鐵供應造血。鐵蛋白是臨床上檢查鐵缺乏癥和缺鐵性貧血既靈敏又準確的指標,鐵蛋白低于正常為鐵缺乏癥,但不一定是貧血;此時如果飲食中鐵攝入不足或失血過多,就會發生缺鐵性貧血。
女高男低只因生理之別
臨床上女性缺鐵性貧血者遠多于男性。上世紀80年代,學者們選擇青春期以后至絕經期之前沒有貧血的健康女性為觀察組,并設相同人數、相同年齡、健康無貧血的男性為對照組。觀察結果顯示,有1/3的女性鐵蛋白低于正常,而男性組幾乎百分之百正常。結論是:在健康婦女中,有1/3的人體內貯存鐵已經耗竭。也就是說,雖然這些婦女從日常飲食中得到的鐵尚能維持造血,但稍有風吹草動(如一兩次月經過多、腹瀉等),便會導致貧血。進一步的研究表明,正常成年男性每日需補充鐵1毫克,而女性每次月經失血60毫升,則失鐵30毫克,平均每天失鐵1毫克。因此,女性對鐵的需要量比成年男性多一倍(絕經期婦女需要量與男性相同)。
正常補鐵選瘦肉
預防鐵缺乏癥和缺鐵性貧血,需要從飲食中得到足夠多的鐵。含鐵較多的食物,植物如干黑木耳,每100克含97.4毫克(下同),生花生仁2.1,炒花生仁6.9,菠菜2.9;動物如瘦豬肉3.0,豬血8.7,豬肝26.6,瘦羊肉3.9,羊肝7.5,瘦牛肉2.8,雞腿肉7.1,雞肝12.0,扒雞2.9,火雞腿肉5.2,雞胸脯肉4.1,白皮雞蛋2.0,紅皮雞蛋2.3,鴨蛋2.9,鵝蛋4.1,牛乳0.3,人乳0.1。
但是高含鐵量并不代表高吸收率。食物中的鐵有非血紅素鐵和血紅素鐵之分,吸收率差別頗大。植物中的鐵是非血紅素鐵,吸收率多數小于5%;動物中的鐵主要是血紅素鐵,吸收率相對較高,瘦肉類一般為20%~25%。簡言之,植物中的鐵極難吸收,而肉類的鐵易吸收。瘦肉含鐵較多且吸收率又高,是鐵來源的最佳食品。
患者唯有補鐵劑
鐵缺乏癥和缺鐵性貧血患者,鐵的需要量比正常人高出若干倍(每日42毫克或更多),依靠飲食補充是遠遠不夠的。這些患者必須給予鐵劑治療(口服最好)。以硫酸亞鐵為例,每片含鐵63毫克,通常劑量為每次1片,每日3次,即日投入鐵量189毫克,吸收率為25%,實際得到的鐵已超出42毫克;而以含鐵量高且吸收率高的肉食為例,只有每天吃9斤瘦牛肉,得鐵量才相當于3粒硫酸亞鐵。
鐵劑雖屬于非血紅素鐵,但它劑量巨大,使鐵在腸道中形成高濃度,通過彌散作用被吸收,從而達到滿意療效。一般堅持服藥1~2月,貧血可治愈。治愈后再堅持服藥2~4月,直至化驗鐵蛋白正常(即補足貯存鐵)后方可停藥。不可停藥過早,否則,貧血易反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