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厭食癥是一種慢性消化紊亂綜合征,以小兒不思或厭惡進食、食而不化、腹瀉或便秘、腹脹、腹痛為特征。長期厭食可導致小兒營養不良、貧血、佝僂病及反復呼吸道感染等。本病關鍵在于脾失健運,脾胃虛弱。采用藥物敷肚臍療法治療小兒厭食癥,具有配方合理、制作方便、成本低廉、效果顯著且無毒副作用的特點。
1.取蒼術、干姜、萊菔子各10克,肉桂5克,共研細末,用醋調成稠糊狀,敷在臍部,用橡皮膏固定。每天換藥1次,10天為1療程,連用2個療程。可消食積。
2.取枳實、白術、砂仁各等份,共研細末裝瓶備用。用時取6~9克,用濃茶水調成稠糊狀,填敷肚臍,外用敷料貼封。敷藥時間為寅時(3~5時),一般1次見效。必要時連敷兩次。用于小兒厭食癥脾虛證。
3.取生杏仁、梔子、小紅棗各適量(女童各7粒,男童各8粒),加黍米一小撮。杏仁和梔子共研細末,備用。黍米和紅棗放入碗中,加適量水,上鍋蒸20分鐘,取出待涼后,將棗核去掉,加入杏仁和梔子粉,共搗如泥狀,平攤于一塊黑布上,貼于臍部,用膠布固定,24小時后去掉。以皮膚出現青色為度,連敷2貼。治療食積、厭食癥。
4.取生山楂9克,陳皮、白術各6克。將上藥共研細末備用。用時取上藥一半,以白醋適量調成糊狀,敷于患兒臍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每日換藥2次,連續3~5日。
5.取生梔子9克,研細末,加面粉、雞蛋清適量拌勻,制成3個小餅,分別敷于臍部和兩足心,外用敷料固定。每日換藥1次。用于食積化熱(便秘、尿黃、口臭)的厭食癥。
6.取五倍子(焙黃)9克,加醋適量,搗粘如膏,攤在紗布上,敷于臍部,外用繃帶固定。每日1次。用于脾胃虛弱型小兒厭食癥。
7.取炒神曲、炒麥芽、焦山楂各10克,炒萊菔子6克,炒雞內金5克。共研細末,加淀粉1~3克,用白開水調成稠糊狀。臨睡前敷于患兒肚臍上,紗布覆蓋,膠布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次,5次為1療程。適用于小兒食積、乳積和厭食癥。
8.取大黃、大白、白蔻、神曲、麥芽、山楂、良姜、陳皮各等份。將上藥粉碎成細末,用凡士林調配成膏狀備用。每次取蓮子大藥膏置于一塊4.5×4.5(厘米)橡皮膏中央,藥膏對準臍心貼在臍上,四周粘牢。每次敷8~12小時,每日1次,10日為1 療程,最長用2療程。用于小兒厭食癥。
9.取五倍子(焙黃)9克,加醋適量,搗粘如膏,攤在紗布上,敷于臍部或貼于囟門,敷料覆蓋固定。適用于脾胃虛弱型厭食癥。
10.取黃芪、雞內金、焦白術、五谷蟲各6克,炒山藥10克,共研細末,以開水調成糊狀,外敷臍部。每日1次,連用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