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由于疾病等原因,相濡以沫的老伴突然先己而去,這對生者的傷害是巨大的,有時甚至會將人徹底擊倒,追隨而去。要使老人盡快從喪偶的悲痛、孤獨陰影中走出來,過好晚年的幸福生活,應提倡“黃昏戀”。
成雙性是生物的自然屬性,是保證生物種群健康成長、繁衍發展的必要條件。人作為自然界中最高等的生物,其自身的發展也需要遵循自然規律。老年喪偶導致了生活的單一性,不僅不符合人的健康發展規律,亦與自然規律有違。
老年喪偶,使此前長期形成的性生活習慣與體驗突然停止,但是在生理上仍然有相當程度的性沖動和性渴望。如果不能滿足,會使老人的睪丸或卵巢及腦下垂體前葉的促性腺功能下降,雄性或雌性激素分泌減少,加速人的衰老過程。長期沒有性生活的老年女性,要比同齡有性生活者發生更大程度的廢用性陰道萎縮;同樣,無性生活的老年男性,生殖器官也會加速退行性變化,發生廢用性陽痿。
現實生活中,老夫妻間的生活起居、情感交流、排遣孤獨、相互關愛陪伴,是再孝順的子女也無法替代的。有資料顯示,60歲以上老年鰥夫寡婦的死亡率要比同齡有老伴者高出20個百分點,同時也大大高于一直未婚的單身老人。可見喪偶對老人造成的是身心兩方面的重創。而老人再婚,是幫助老人撫平心靈的傷口、盡快走出喪偶陰影、重新開始正常生活的新起點。
盡管子女親友有太多的“借口”阻撓,但從法律意義上講,離異、喪偶老人完全有再婚的權利,他人無權干涉。從健康角度考慮,新的相伴關系可以填補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巨大空間,讓生活重新充實起來,對老人的益壽延年十分有益。所以,老人對再婚不應有太多顧慮,而子女也應給予充分的理解,積極支持老人追求生活的圓滿。
相關鏈接: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者有129 977 870人,其中3885萬人喪偶,占30.6%。喪偶群體中,70%的男性及20%的女性有求偶愿望。但是現實中,能如愿再婚的老人少之又少。社會的壓力、兒女的阻撓,使空巢老人的生活愈加孤獨寂寞。因此,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