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方案”
治療國人丙肝效果更佳
聚乙二醇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被認為是慢性丙肝治療的金標準。近日在第20屆亞太肝臟研究學會年會上,專家稱亞洲人采用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聯合利巴韋林(亞洲方案)治療丙肝能取得更佳的持續病毒學應答率、耐受性及安全性。針對不同基因型的丙肝患者,相比于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聚乙二醇干擾素α-2a均取得了更高的持續病毒學應答。
據北京大學人民醫院肝病研究所所長魏來教授介紹,2009年歐洲肝臟病學會發布一項納入89名亞洲患者和221名其他地區患者的研究顯示,亞洲的基因2型/3型丙肝患者接受上述方案后,持續病毒學應答率(96%)明顯高于其他地區患者(80%)。一項對308名亞洲基因1型的初治丙肝患者進行的研究顯示,應用上述方案治療24周、48周后,患者的持續病毒學應答率分別達到56%、76%,均高于西方國家患者,而不良反應沒有明顯增加。他本人領銜的科研團隊在一項前瞻性、開放標簽、隨機對照研究中,對440名初治中國丙肝患者進行的治療也獲得了類似結果。魏來說,這可能與rs12979860基因型在亞洲患者中出現頻率更高有關。而上述研究結果將為探索亞洲丙肝患者的最佳治療方案提供理論依據。
治兒童白血病
可單用亞砷酸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臨床醫學院周晉教授等人的一項臨床觀察結果表明,單用亞砷酸可使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APL)患兒病情完全緩解率顯著提高,與目前公認的維甲酸聯合蒽環類抗生素方案療效相當,且不存在明顯的慢性砷中毒及繼發腫瘤的風險。
APL約占兒童急性髓細胞白血病的10%。上世紀80年代,該院專家研究發現單用亞砷酸可顯著緩解初發性成人APL病情,但不知對兒童患者是否有效。2002年周晉等人在國內首次著手評估,在臨床中篩選出19名4~15歲的初發性APL患兒,每日靜點亞砷酸0.16毫克/公斤體重~0.2毫克/公斤體重(最大劑量10毫克/日),直至患兒達到血液學癥狀完全緩解,或累計最大達到60個劑量。結果顯示,血液學完全緩解率為89.5%;達到完全緩解率的平均時間約為38天,亞砷酸累積劑量為6.1毫克/公斤體重。
隨訪至2008年底,每名患兒定期應用亞砷酸治療持續3年多,其中17名患兒完全緩解,2名死于早期顱內出血,5年總體存活率和無病存活率分別為83.9%和72.2%。停藥24個月以上者,未見嚴重的慢性砷中毒表現,也未有皮膚癌、肺癌及膀胱癌等繼發腫瘤發生。
“鑰匙孔”里切除腎腫瘤
可保護免疫能力
同濟大學附屬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鄭軍華教授領銜的課題組,在腎腫瘤微創技術上取得進展,可以更好地保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對患者的預后、抗腫瘤作用及提高長期生存率有重要意義。相關成果刊于國際腔鏡泌尿外科頂級期刊《腔鏡泌尿外科雜志》。
腎癌占全身惡性腫瘤的3%,且以每年2.6%的速度遞增。腎臟參與造血、免疫等生理過程,深藏于腹膜后的脂肪組織中,采用傳統開放型手術需“大動干戈”,患者出血量較大,術后恢復較慢、影響免疫力。
鄭軍華等人在微創理念的指導下,以“鑰匙孔”(腹腔鏡)手術為平臺,在患者體表鉆幾個洞,使影像設備、手術導航設備和器械進入體內;在影像的引導下,使用超聲刀、雙極等離子電凝等器械切除癌變組織。既避免給患者帶來較大的創傷,又可精確切除病灶。一些腎臟切除體積超過30%的患者,術后肌酐等指標可保持在理想水平,無須透析治療。此外,研究人員利用CT、磁共振等高新影像設備對患者進行回顧性研究,建立了腎臟切除體積與術后腎功能水平之間具體關系的臨床模型,幫助外科醫生對手術結果有更好的預見性。
實踐紅十字精神
萬杰慈善救助活動溫情啟動
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危害國人健康的第一大殺手,不僅患者要承受著疾病帶來的身心折磨,亦為許多家庭帶來了巨大經濟壓力和精神壓力,其中最為讓人感到唏噓不已的是許多腫瘤患者因經濟拮據而得不到更好的治療。
近日,作為專業的腫瘤治療醫院以及紅十字冠名醫院,萬杰腫瘤醫院與淄博市紅十字協會聯合組織實施“溫暖淄博·感恩親情”救助項目。該項目旨在依托淄博市紅十字萬杰腫瘤醫院的技術、設備優勢,免費為淄博籍腫瘤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治療,改善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道、博愛、奉獻”的紅十字精神。
本次慈善救助項目將持續實施三年,其中第一年將分六個階段進行:啟動階段,報名階段,篩選確認階段,治療階段,總結階段,隨訪階段。目前已經進入了報名階段,患者或其家人僅需要填寫一張《“溫暖淄博·感恩親情”腫瘤患者救助項目申請表》,即可進入隨后的篩選確認階段。
萬杰腫瘤醫院是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三級醫療保險定點醫院,淄博市三星級醫院,醫療技術領先國內同行,率先引入質子診療設備,并設立了“博拉格(Bragg)質子治療中心”,是世界上第四個擁有該設備的質子治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