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診斷為腫瘤后,患者常常熱衷于補充營養,希望通過保健品來增強體質,預防腫瘤復發。家屬親友們在看望病人時,也熱衷于送來各種補品。臨床發現,癌癥患者補充復合維生素和C、D,以及鈣、魚肝油、葡萄糖胺、白蛋白等各種營養素的現象非常普遍。
腫瘤患者不要自作主張,隨意進補。不管癌癥患者是早期還是中晚期,咨詢醫生后再進補才是最明智的。醫生會幫你評估是否需要補充營養素,特別是判斷準備服用的營養素是否對正在服用的治療藥物有影響。
雖然補充營養素可以增強患者對腫瘤的抵抗力,但與營養添加物相關的風險也會增加。因為當進補各種營養素時,尤其是補充單一營養素時,會加重身體代謝負擔;而且你體內某種物質過多,會影響另一些營養物質的吸收,這會讓患者處于危險狀態。
盲目補充營養有時還會適得其反。由于正常細胞對營養素吸收能力不及癌細胞,所以很可能弊大于利。比如,每日鈣的補充量超過1500毫克,可能增加進展性前列腺癌的風險。國外研究表明,補充維生素A和類胡蘿卜素,并不能預防肺癌高危人群發生腫瘤,相反還會增加肺癌的發生率。
目前關于補充營養素能否幫助癌癥患者預防腫瘤復發的數據很少,攝入營養素對腫瘤有預防作用,大部分指的是一級預防,就是說預防腫瘤的發生,而不是預防腫瘤復發。因此,不建議癌癥患者特別補充某種營養素。
當然,并不是一概反對。如果是適量使用的話,一般不會有什么危險。但目的是補充患者飲食中缺乏的營養元素,比如說你每周吃兩條或者三條魚,那就沒有必要再補充魚肝油了。
對于放化療期、腫瘤終末期患者是否須接受營養支持治療,目前尚存在爭議。建議進行營養風險評估,即通過主動評估患者的營養風險,包括人體測量(體質指數)、疾病結局與營養支持的關系、近期體重變化和近期營養攝入變化等,來決定患者是否需要進補,怎么補。
均衡的營養最重要,沒有必要進行額外的補充。一般要給腫瘤病人流食、半流食,根據病人的狀況,酌情安排進食的數量和次數,不可勉強。宜增加一些滋陰生津的甘涼之品,如藕汁、梨汁、甘蔗汁、荸薺、枇粑、獼猴桃等。一般癌癥患者多用荸薺、菱角、蓮子、冬瓜、西瓜、綠豆、圓魚、香茹、銀耳等食物,忌食用辛辣、煙酒等刺激性物質。
除了治療,還要定期復查,以便及時了解身體狀況,適時調整營養方案。有理由相信,未來,臨床營養支持治療將逐漸受到臨床腫瘤醫師的重視,與分子靶向治療、腫瘤疼痛治療等手段共同造福腫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