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家簡介】吳咸中,生于1925年,天津醫科大學教授、天津市南開醫院主任醫師。先后6次被評為市勞動模范和特等勞動模范,1996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09年獲首屆“國醫大師”稱號。治療腹部疾病蜚聲海內外,是我國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的奠基人和學科帶頭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醫藥)學術繼承人。今年85歲高齡的吳老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談吐優雅。
寵辱不驚處事淡然
在我的記憶中,家中最常用的對聯有兩幅。“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向陽門第春先到,積善人家慶有余”,其中蘊含著父母的諄諄教導。多年來,無論面對多大的榮譽,我都不敢據為己有。我常對自己說:在病人面前,我是個醫生,醫乃仁術,應施惠莫圖報;在學生面前,我是個教師,育人為本,應身教重于言教;在組織面前,我是個黨員,遵守黨綱黨章,要事業至上,鞠躬盡瘁。
人生在世,無非是一碗飯、一張床,保持平和心態最重要。對于“十年動亂”期間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我極少提及。對曾經關心幫助過我的同志,永不忘懷;對有過過激言論和行為的同志,寬容不計。讓自己在物欲橫流的當今,寵辱不驚,處之淡然,相信“無德損壽,少欲添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
生活儉樸起居規律
我生于知識分子家庭,父親崇尚儒學,母親勤儉持家,使我們至今一直保有生活簡樸的習慣。一日三餐,堅持多吃粗糧,少食葷腥厚味;即使節日聚餐或公務宴會,也都點到為止。得益于此,我的體重比較穩定,代謝指標均在正常范圍。
規律的起居,是身心健康的基礎,能保證人體各系統的平穩運行。我早晨六點半前起床,散步半個多小時,每晚十一點半前入睡。條件允許時,每日午睡一小時左右。將每天的時間用于工作和學習,是我一直以來的習慣。自1983年擔任天津醫學院院長后,我便堅持一年當兩年,一日三單元(上午、下午、晚上),假日干半天。近幾年才稍有調整,但仍然堅持每周出一次門診,參加一次外科大查房,晚上仍用于學習、上網或寫作。
事業為重樂從中來
我是個天生的忙人,秉性使然,責任所驅。從事中西醫結合治療急腹癥的研究以來,有困難,也有挫折,但總的是在前進,我也一直享受著每次進步帶來的喜悅。古語說:“仁者壽,智者樂”,我把它詮釋為:“壽而為仁,樂以達智;壽樂兼享,善莫大焉。”近幾年,我的主要精力用于南開醫院新大樓的建設上,大到資金籌措,小到具體設計,無不操心盡力,我卻樂此不疲。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于事業有成,想像著一座現代化醫院即將面世,我的喜悅之情難以言表。這是最好的老有所為和老有所樂吧!
新趣不減勝似養生
花甲之后,我有意識地培養一些新的興趣,借以調節生活、恢復青春活力,不是養生,卻勝似養生。
一是收集鑰匙鏈。每逢出國考察或外出開會,我都要收集能反映當地文化風情的鑰匙鏈,花錢不多,攜帶方便。目前已積累過千,算得上琳瑯滿目、洋洋大觀了。二是收集近代條幅國畫。雖說是“小打小鬧”,但也不乏珍品。上自王學仲的草書、范曾的橫豎條幅、孫其峰的雄鷹、陳立夫的贈言,下至新人王明亮、崔寒柏等的作品。三是學用電腦、攝影、錄像。現在,電腦已成為我閱讀及記錄的重要工具,而且樂于拍攝家人、同事和學生們的活動影像。四是嘗試養鳥訓鳥。向遛鳥的老人學養畫眉,頗得其樂。友人送來兩只鷯哥,有時間同它們對話幾句(簡單的問候語),也其樂融融。
大眾養生道法自然
遺傳和生活習慣是影響長壽的重要因素。現在,社會上興起了一股保健養生熱,有利于促進全民保健意識的增強和健康素質的提高。但是,科學不能以搞運動的形式來推廣。應如《黃帝內經》所言:“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要遵循自然規律,循序漸進,通過持久深入地推動,使科學的養生知識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進而成為整個社會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