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癥雖然不是致命性的疾病,但它對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可使夫婦感情破裂,家庭不和;同時負面的心理狀態又會反作用于生殖系統,影響患者的生育能力及治療效果。因此,不孕夫婦不要過于焦慮。需明白,即使男女雙方都無問題,心情焦慮也可導致不孕。不孕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坦然面對,找出致病原因,科學解決問題。
發現不孕要坦然,不迷信土單驗方、廣告傳言
患者得知自己被診斷為不孕癥時,最初往往會感到震驚,不敢也不愿相信,出現茫然、焦慮的情緒。同時,來自親朋好友的輿論壓力也會加重患者的精神負擔。為了盡快達到生育目的,不孕患者多有病急亂投醫的現象,迷信土單驗方、廣告傳言,四處奔波求醫,甚至燒香拜佛。這些盲目治療和不科學的行為,往往是花了錢而不見效,使患者出現失望、悲痛、自卑、憤怒等心理。這種心理壓力長期作用于患者,往往會導致內分泌紊亂,給正常生理機能帶來不良影響,形成生理-心理-生理的惡性循環,使不孕癥的治療變得更加困難。
因此,當患者得知自己患有不孕癥時,應坦然面對這一事實,積極調整心態,減輕壓力,向不孕癥或婦科內分泌專家尋求建議,向他人傾訴內心煩惱,轉移對不孕癥的過度關注。同時應提高自身對不孕癥的醫學認識,相信科學,積極進行系統檢查和規范治療,以免勞民傷財,喪失治愈的信心。患者的家屬也應給予患者充分的尊重、真切的關心、貼心的理解,積極鼓勵和幫助患者,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
治療后要坦然,莫因焦急憂慮導致不育或流產
有許多不孕癥患者,對癥治療后告知痊愈,便時時刻刻操心,何時能夠懷孕。治療不孕癥一定要有耐心,這點很重要。因為人的生殖能力較低,即使是健康的夫妻,女方一年才能排12個卵,每個卵子排出后只能存活12~24 小時;如果不能在排卵期適時性生活,就會錯過一月。故不孕的治療是以年為單位的。應坦然面對,不要因治療后一時的未孕便焦慮不安。
不孕癥的病因復雜,包括生物、環境、社會以及心理等因素。不孕癥患者多伴有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功能性病變,以及心理障礙。患者經系統正規的治療后,即便生殖器官病變得到治愈,但如果心理障礙持續存在的話,也可以導致內分泌紊亂,引起不育癥。這就是醫學上所謂的心因性不育。日常生活中我們常會碰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不孕癥患者經長期奔波治療,仍未受孕,最終喪失了繼續治療的信心,放棄了生育自己孩子的愿望,領養了孩子。但卻在領養孩子后,意外的發現自己懷孕了。這就充分體現了保持心態平和的重要性。
即便治愈后懷了孕,也要坦然面對。一般認為,緊張、抑郁等不良情緒和心理因素,可以通過影響內分泌-植物神經系統-性腺激素軸,引起機體激素紊亂,導致子宮收縮,輸卵管攣縮、宮頸黏液分泌異常等,導致流產。臨床上很多不孕患者,經治療后好不容易懷孕,又提心吊膽,惶恐不安,擔心胚胎好不好,會不會有畸形,等,甚至失眠。在這種狀況下,最后導致胚胎停止發育或流產。再次懷孕后更加恐懼,形成惡性循環。我曾遇到一個病人,治療后連續懷孕、流產11次,第12次懷孕后在我們的治療鼓勵下,最終順娩一男孩。因此,不孕癥患者懷孕后仍要坦然面對。
常規方法不能治愈時也不要泄氣,要坦然,接受現實,還有高科技解決方法
經過系統科學的檢查和正規的治療,仍會有少部分患者由于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最終不受孕(多與女性輸卵管阻塞、粘連,男性少精、無精、弱精等因素有關)。當不孕癥患者得知自己不能自然受孕時,仍要坦然面對這一事實,保持良好的心態,因為人工生育輔助技術可以幫助不孕癥患者受孕。
輔助生殖技術主要是指體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技術,即通過促排卵、取卵、體外受精培養,以及胚胎移植等方法,使不孕癥患者受孕。隨著科學的不斷發展進步,輔助生殖技術也不斷創新。但可以肯定的是,在采用輔助生殖技術時,不孕癥患者也應保持良好的心態,因為心理因素對輔助生殖治療的成功與否也存在著重大的影響。
總之,不孕癥患者應坦然面對不孕這一事實,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不要因為緊張焦慮而失去治愈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