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動靜適時,英語課堂更和諧
動與靜都是教學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動”是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活躍的狀態(tài);而“靜”則是指教學活動的一種相對安靜的狀態(tài)。像對話表演、游戲活動、動畫欣賞、合作交流、調查提問、動手操作等都可以說是動態(tài)活動,靜態(tài)活動則包括語篇理解、聽力訓練、教師講解、段落寫作等。一節(jié)課若一直處于動態(tài),會造成教學的放縱自流和課堂的無序失控;若課堂自始至終都靜寂,則學生容易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產生乏味厭倦的情緒。只有動靜交替相宜的課堂才能使教學達到最佳的境界。
在進行5A Unit 7 After school的教學時。有的老師為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先是一個Daih report(由一個學生作值日生報告,話題是“In the evening”學生展示自己家一張傍晚的照片,描述自己和父母親在晚上做的事。)教師則根據學生的匯報內容提問What is he/she doing?這就是一個動態(tài)教學,通過教師與學生的交流過程引出游戲活動,同時操練新句型。然后教師使用課件讓學生靜靜地欣賞小詩《In the evening》,為學生留出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在靜態(tài)活動中自己去傾聽,去回味,去想象。最后為學生設計了一個猜謎游戲。給出人物和地點,根據地點猜測人物正在做什么,回到動態(tài)活動,最后以新形式導入新課,整個課堂教學在動靜相宜的策略中更和諧。
二、動靜適當。英語課堂更高效
“動”是孩子參與學習的過程,“靜”是孩子思考與吸收的過程,這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課堂上,該動之時要交給學生“動”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盡情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該靜之時,應讓他們學會靜心思考、靜心傾聽、靜心閱讀。發(fā)展自己的獨特思維。
我們區(qū)教研室今年組織了一次青年教師賽課活動,內容都是4BUnit 9 Breakfast的EFG部分,這三個板塊是整個單元的綜合復習提升板塊,老師們六堂精彩的動靜結合復習課,充分體現(xiàn)了“同課異構”主題,展示了復習課的特色。他們引導學生“重情趣、重參與、重實踐、重感悟、重合作”,并創(chuàng)造性地把“聽、說、讀、寫、玩、演、唱”等動靜活動有機結合。
例如,在小詩環(huán)節(jié)中,有的老師根據自己肢體語言豐富的特點采用了TPR方式,讓學生邊做動作,邊鞏固小詩It,s one in the afternoon,有效地創(chuàng)設了氛圍。在操練時,還用了大量類似于RAP的動態(tài)節(jié)奏來操練語言,有效地避免了教學的枯燥,學生非常感興趣。
也有的老師則是采用了靜態(tài)思考和動態(tài)討論相結合的方法來對小詩進行改編,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原來的小詩是:It’s one in the afternoon,Don’t watch the cartoon.Don’t play with your balloon,Now eat your rice with this spoon,這位老師將學生分成了四人小組,充分發(fā)揮其想象力來自己改編小詩。有的學生將小詩改編成了:It’s six in the afternoon,Don’t watch TV,Don’t play with your ball,Now eat your noodles with chopsticks,也有的學生這樣改編:It’s seven in the morning,Don’t get up late,Don’t read your newspaper,Now eat your bread with this fork,學生通過思考將一首平凡的小詩進行了各種有趣的創(chuàng)新改編,在改編后更是用各種節(jié)奏進行動態(tài)表演,打破了傳統(tǒng)單調的小詩教學模式,并形成了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
三、動靜適度。英語課堂更靈動
一節(jié)成功的課。不但要把教學的“動”把握好,“靜”的開展也同樣有度。動靜之間的互動,不是絕對的,而是相機使用的。
在英語課堂上,很多老師會組織學生自編對話、表演對話,而在學生匯報表演時,參與對話表演的同學是動態(tài)的,他們很認真也很積極,但其他同學就必須靜聽,被老師關注的程度就相對要低一些,有的學生就開始事不關己,開起了小差。于是,我就讓學生們互相“找錯”,讓他們找出對話表演的失誤之處,并定出了一些相應的評價標準。在這樣的引導下,“找錯”、“糾錯”就成了對話表演時一個讓學生認真傾聽的機會。在“找錯”的過程中,學生表現(xiàn)出強烈、主動的說的需求,改變了對話表演單一的模式,讓他們煥發(fā)出強烈的主體意識,而他們聽、說的潛能也被進一步挖掘,靜態(tài)的傾聽與動態(tài)的“找錯”有機地結合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