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結合10余年的科學認讀實驗,對識字教育究竟應該何時識、如何教的問題,亦即識字教育的科學化問題進行了探討,不僅明確提出了“科學的識字教育應從3歲開始”的結論,而且對為什么科學的識字教育應從3歲開始進行了回答,同時指出了進行科學的識字教育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關鍵詞]識字教育 科學認讀 兒童
識字教育是一個老問題,也是一個新問題。說它是個老問題,是因為識字教育很久很久以前就已存在,而且很久以前人們對這個問題就加以關注和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說它是個新問題,是因為到目前為止,人們對這個問題并沒有形成一個公認的看法,可謂流派紛呈,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且人們對這個問題探討的興趣依然不減,本文結合我們10余年的科學認讀實驗,對識字教育究竟應該何時識、如何教的問題,亦即識字教育的科學化問題談點淺見,也算為推動識字教育科學化問題的研究貢獻一點綿薄之力。
一、科學的識字教育應從3歲開始
識字教育究竟從何年齡開始?這是研究識字教育不能不認真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也是當今關于識字教育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
眾所周知,傳統的識字教育是從孩子上小學后才開始的,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和兒童閱讀環境的變化,從孩子上小學后才開始進行識字教育不僅不符合客觀的教育實際。而且也違背了教育引導兒童發展的教育基本原則。我們認為,那種脫離現實、過分強調超前閱讀的做法固然不可取,但滯后于業已存在的基礎,依然“按部就班”地等孩子進入小學后才“一切從零開始”,不僅違背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而且還會坐失加速兒童發展的良機。
有鑒于此。從1999年主持教育部重點課題“科學教育,開發兒童潛能”實驗研究開始,我們對兒童的科學認讀問題進行了長達10余年的研究和探索。按照我們的研究設想,科學認讀在幼兒階段要達到的目標是:從認讀量上講,幼兒能夠認讀800—1000個常用漢字;從興趣上講,能夠喜歡讀書;從習慣上講,能夠找書讀,常讀書,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能力上講,能夠初步形成閱讀兒童讀物的能力。小學階段要達到的目標是:在8歲前完成2500—3000個常用漢字的認讀任務,基本掃清閱讀障礙;三、四年級鞏固閱讀成果,加大閱讀量,規范書寫,完成傳統小學階段的任務;五、六年級閱讀量進一步加大,比如說讀幾十本書。其中重點閱讀一二十本書,誦讀5—10萬字的經典。有了這樣的積累。就為學生的人文素養培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如果初中再接上去,大致到15歲時母語學習基本上就能過關了。實驗證明,只要采用科學的認讀方法。從3歲開始有意識地引導幼兒認讀一定數量的漢字(詞)并且認讀一定數量的幼兒讀物是可行的,中國孩子8歲完全能夠實現自主閱讀的目標。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學認讀”?它與識字教育是何關系?顯然是大家都很關心因而也必須加以回答的問題。
所謂科學認讀,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一種科學的識字教育。主要是指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階段進行的一種以書面語言學習為核心的教育活動或教育模式。其目的在于通過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幫助兒童養成閱讀的興趣和習慣,初步掌握閱讀的方法,為全語言的學習打好基礎。當然,科學認讀也是分層次、分階段的。
在幼兒園階段,科學認讀中的“認”是指“認字”,“讀”是指“前閱讀”,即兒童真正自主閱讀文字讀物之前的一系列閱讀活動。所謂認讀,主要是指一種最初級的閱讀,是在成人創設的和諧、愉悅的環境下的親子共讀、師生共讀。它既可以是邊認邊讀,也可以是邊讀邊認,總而言之,是認、讀結合。這與小學階段的“識字”、“閱讀”是有區別的。相對而言,小學階段的“識字”、“閱讀”要求較高。比如說“識字”往往是指做到“四會”,即會認、會讀、會寫、會用。而在幼兒園的科學認讀中,對于漢字,一般只要求兒童能夠整體辨認、準確讀音就可以了,既不要求幼兒會寫,也不要求他們會用。比如“麥當勞”3個字。只要求幼兒能夠整體認讀出來就可以了。當然,時間長了,經過多次反復接觸,孩子不僅能很容易整體讀出,而且也能夠把分開的“麥”、“當”、“勞”3個字分別認讀出來。
眾所周知,人類掌握口語的能力是令人稱奇的。一個發育正常的嬰兒,一不進課堂,二不查字典,三不念語法,只是聽,只是跟著大人模仿,不用幾個月就能學會說話,到3-4歲就能比較容易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了。而學習書面語就不那么容易了。如何借鑒學習口語的經驗學習書面語,讓兒童的認讀變得輕松自然一些,這正是科學認讀所關注和要解決的問題。當今社會,人類生存的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也為兒童文字學習方式的變革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條件。只要成人做個有心人,像孩子小時候學習口語那樣經常讓他有意無意地接觸文字,既很自然,又不會增加其負擔。對幼兒來講,一般而言,寫是比較困難的,認并不難,特別是漢字是表意文字,一個漢字就是一個圖形,如果只讓他認和讀,先不讓他寫,完全可以從幼兒園開始進行識字,當然首先是認讀。科學的識字程序應該是:首先讓孩子在對身邊事物具備了一定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整體辨認、準確讀音,即認和讀;然后,比如說到了小學一年級,再去分析結構,要求他會寫。在不斷積累的基礎上學會運用,把認、讀、寫、用放到一段過程中去完成,這樣就可以分散識字的難點,在一個時段中完成漢字的認讀和寫用。我們的實驗證明,在幼兒階段認讀800個左右的常用漢字,再通過一二年級的繼續努力,解決小學階段認讀2500—3000個常用漢字是不成問題的,從而基本上為兒童的自主閱讀掃清了障礙。也就是說,到8歲時,中國的孩子也能像美國的孩子一樣,自主地閱讀適合他們閱讀的讀物,形成初步的閱讀能力。
一般來說,科學認讀作為一種“閱讀啟蒙教育”,較之傳統的閱讀和識字教學,更強調讓孩子在生活情境中認字,在閱讀中認字,同時通過認字更好地認識生活、促進閱讀,具有非獨立自主性。作為一種特殊的“識字教育”,比通常的識字教育更早(一般從幼兒園而不是從小學開始)、更自然(不要求掌握拼音,不要求書寫、解釋以及運用字同造句、作文,只要求孩子在具體語境中認讀常用漢字。更強調閱讀的輔助性、情境性和趣味性)。
二、識字教育在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實施
眾所周知,在傳統觀念中,人們是不贊同教幼兒識字的。正因如此,傳統的識字教育是從小學才開始的,而且小學教孩子識字的起始要求就非常高,即要求孩子做到“四會”,課本是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識字載體。識字教育就是在課堂上由老師帶著學生學習語文課本。實踐證明,這樣的觀念已大大落后于兒童的實際和時代發展的需要。識字教育完全可以從幼兒園就開始進行。
科學認讀在堅持“科學”的前提下,實踐中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認讀模式。概言之,就是構建學習化的生態環境,以語言為核心,以孩子生活為內容。以游戲為基本的學習方式,在環境和活動中滲透。充分開發和利用與兒童密切相關的環境,包括幼兒園(學校)環境、家庭環境、社區環境以及虛擬網絡環境等,使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具體而言,科學認讀的途徑、方法很多。常見的主要有:情境認讀。即成人有意識地利用并創設認讀環境引導幼兒認讀;活動滲透,即在幼兒園健康、社會、語言、科學、藝術等教育活動中滲透漢字認讀;區角認讀,即在班級里設置認讀“區角”,有意識地擺放一些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幼兒在活動中接觸過的字、詞、句以及幼兒和家長一起做的帶有漢字的剪貼本等。鼓勵幼兒自主地翻看、認讀;親子共讀,即發動、組織和指導家長和孩子一起進行認讀:開設專門課程,即通過每周設置1—2節專門的認讀課進行認讀。在實驗過程中,人們發現了許多很有效果的方法,這里不妨略舉幾例:
1 “貼標簽”。所謂“貼標簽”,就是使幼兒園、家庭、社區環境中的物品有“名”。中心環境中有名稱或可以標名稱的地方很多。以幼兒園為例,幾乎所有的幼兒園,都有包括園名、標語、標牌、墻飾等在內的文字,關鍵要加以利用。無錫市郊區實驗幼兒園曾作過一次調查:利用人園和放園以及各種活動的機會,由家長、老師帶著幼兒邊走邊看,邊走邊讀,邊玩邊讀。幼兒在幼兒園3年期間,能不知不覺認識其中的好多文字。此外,大多數實驗園都有活動室、功能室、大型玩具、花草樹木等,若能充分開發,在其中添加上漢字,使幼兒有機會經常與這些漢字寶寶“打招呼”,往往能夠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掛姓名牌。幼兒入園后,實驗園把幼兒的姓名、老師的姓名制成各種各樣的胸牌掛在各自的胸前,短的兩三個星期。長的一兩個月,幼兒對幼兒、幼兒對老師,能看著姓名牌叫出姓名。一個班級少的有20多人,多的有40多人。每個人名按2-3字計算,從40到100字不等,除去少數重復的姓或名,也有30到80字。幼兒不僅輕輕松松認識了老師和同學,更加強了他們之間的聯系和交往,提高了幼兒的社會適應性能力。
3 玩漢字游戲。以漢字為中介的綜合游戲活動,是科學認讀實驗的一大特色。在游戲設計中,老師把幾個漢字作為幼兒游戲的“玩具”,精心組織幼兒活動。例如:在“蘋果”的主題設計中,老師以“蘋果”為中心話題,讓幼兒“看蘋果”“聞蘋果”“摸蘋果”“嘗蘋果”“做水果沙拉”等,這是從感官上幫助幼兒感知事物;然后再“畫蘋果”“唱蘋果”“稱蘋果”“曬蘋果”等,在各個領域里認識事物。使學習的內容得到了整合。有的幼兒園,還用廢舊材料制作了許多漢字玩具,如常熟實驗小學分校幼兒園的幼兒、老師、家長共同制作的漢字玩具達上百種之多。漢字玩具,不僅豐富了幼兒玩的內容,增加了玩的樂趣,還提高了玩的質量。
4 建閱讀角。比如在活動室的一角專門擺放一些適合幼兒閱讀的圖書,擺放幼兒在活動中接觸過的字、詞、句。擺放幼兒和家長一起做的帶有漢字的剪貼本,讓幼兒自主地翻看、認讀。這里既成了學習的天地,又成了交流的場所。
至于小學一、二年級的科學認讀,是在幼兒園教育基礎上的進一步發展。除了原有的情境認讀、活動滲透、區角認讀、親子共讀等途徑外,與幼兒園階段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小學一、二年級的科學認讀它主要是通過語文課程和其他課程的有機滲透來進行的。按照現行的教學計劃,小學一、二年級的語文課每周有8課時,一般說來,可用4-5課時完成《課程標準》的教育任務,另外3-4課時可以用來作課外拓展。課外拓展內容是集中大量漢字(只認讀,不寫用)與大量閱讀相結合。閱讀內容包括童話、兒歌、寓言、故事、科普、科幻作品等。為此,要注重優化作為核心課程的語文教育。注意吸收“集中識字”“分散識字”“注音識字”“韻語識字”等各種流派的有益經驗,在此基礎上形成適合本校條件的、系統的科學認讀實施方案。當然,如果沒有幼兒園科學認讀的基礎而是從一年級直接開始,則要在開頭一段時間注意吸取各種識字教育的成功經驗,加快認讀過程。必要時可從其他教育活動周課時中移一節用于語文教育。同時注意及早教會拼音和查字典,這樣也便于兒童利用注音讀物開展大量閱讀。
三、進行科學的識字教育必須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是應從早期認讀開始。按照認讀為先,寫用在后的目標循序漸進進行。
科學的識字教育應從早期認讀開始。根據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循序漸進,逐步提高要求。換言之,從認讀人手的早期識字教育一開始不應像小學那樣要求做到“四會”——會認、會讀、會寫、會用,只需做到整體辨認、正確發音即可。常識告訴我們,兒童早期識字不是一字一字地認,更不是一筆一畫地認,大多是把一組字當做圖形或整體去辨認,從漢字的輪廓上去識記;讀也不是一,字一字地讀,常常是整體地把握,從一個詞、一個短語乃至一個短句去發音。“整體認讀”是兒童早期識字的基本特征。隨著年齡的增加,可逐步提高要求,做到“四會”即會認、會讀、會寫、會用。孩子學習語言從聽到說,從說到讀。從讀到寫,需要大腦神經系統和小手骨骼發育的進一步完善。這種完善大概要到小學才能達到。我們的研究表明,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進行認讀教育,三四年級進行規范書寫教育,既能處理好認讀和書寫的關系,又能比較好地完成識字教育的任務。
二要注意與兒童的生活相聯系,不強求死記硬背,更不能以識多少字為評價標準。
識字是兒童自身生活的需要。識字教育不是為了識字而識字。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識字更好地滿足兒童生活的需要。一般而言,兒童認識父母姓名、家庭門牌、家用電器名稱,能夠辨認銀行、書店、飯店、路牌、站牌等常見標識,生活就會方便許多。識字教育的重要性由此也可見一斑。科學認讀之所以科學,主要是因為它非常注重把識字教育與兒童有意義的生活相聯系。不要求死記硬背,更不以識多少字為評價標準,是一種愉快的認讀。科學認讀堅持“不考核,不攀比”的原則,目的重在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習慣和能力。遺憾的是,日常生活中的許多識字教育帶有很多成人強加的功利性色彩,比如說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將來能夠出人頭地,于是乎,不顧孩子身心發展的特點,強迫孩子死記硬背的現象比比皆是。其實,這正是科學認讀所竭力反對的。事實上,現在兒童本身就生活在信息化的汪洋大海之中,與過去那種幾乎無書可讀、無字可認的閉塞時代相比,兒童認讀的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中并不缺少便于孩子認讀的漢字。關鍵是我們缺少一種對漢字信息的敏感性,更談不上有意識地開發和利用了。即便如此,為了能夠適應生活和交往的需要,通過各種各樣耳濡目染的途徑,兒童還是會認識不少漢字,從這個意義上說。與其說識字是我們成人的要求,還不如說是兒童適應環境和生活的需要。當然,如果家長、教師做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注意科學認讀氛圍的營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關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信息,不僅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增加孩子的識字量,而且能夠培養孩子良好的閱讀興趣,提高孩子的閱讀能力。
三要注意強化學科合力,弱化學科分野,引導教師樹立識字教育人人有責的理念。
教育本來就應該是一個系統的整體,但現在的學校教育顯然是分科教學強調有余、學科整合明顯不足。一個顯著弊端就是教師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家瓦上霜,學科區隔非常嚴重,由此形成識字教育非語文教師莫屬的奇怪現象。其實,識字教育作為一種母語教育,不應僅僅是語文教師的職責。也應是其他學科教師的職責,是大家共同的任務。作為課程改革實施者的教師,如果能夠做到分工不分家,形成一種合力,都去認真解決認讀問題,那么在同樣的時間內不僅能讓學生多識一些字、多讀一些文,而且也有利于各學科內容的順利完成,有研究發現,因為有些字(詞)不認識而導致理解困難常常是影響兒童學科學習的重要原因。筆者曾經對小學一、二年級《語文》、《思想品德》、《數學》、《音樂》和《美術》共20本教科書中出現的漢字進行統計,發現常用漢字也不過就2354個。通過研究,我們發現,即便幼兒園沒有開展科學認讀,在小學一、二年級才開始,孩子上三年級時也同樣可以完成2500---3000個常用漢字的認讀任務。具體操作是:在尊重現有教材和教學要求的基礎上,在現有的教學框架內,語文老師有機地滲透科學認讀活動,其他學科老師攜手合作,在教好專業知識的同時指導好本門學科的閱讀,這樣就能確保孩子8歲前基本掃清閱讀障礙,盡早地實現自主閱讀,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四要正確處理好課堂識字與生活識字的關系。
眾所周知,課堂識字是傳統識字教育所依賴的最主要的途徑和方法,即便在今天,其重要性依然不可否認。我們在此想強調的是,今天的識字教育已遠遠超出課堂和書本的局限而進入全閱讀時代,家庭的、社會的、自然的乃至虛擬的網絡世界都可成為兒童學習的對象。換言之,今天的識字教育應該也完全可以走出課堂,比如說,根據主題的需要,帶領學生親身走進自然與社會,這樣做不僅能夠讓學生習得鮮活的漢字。激發學習興趣,增強閱讀和理解能力,而且有助于提高識字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