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讀書過程中,教師要在課堂上留給學生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沉入書中渾然不覺,完全迷醉于作品蘊涵的情智之中;讓他們在文本提供的精神殿堂里徜徉,心靈得以舒展升華:使學生擁有純屬于自己的獨立的閱讀空間,盡情體驗涵泳。
一、悟詞語的恰到好處
一般來說,詞語在某篇課文里,總是有著特定的環境,學生理解了詞語的確切意思,感悟課文的內在情蘊,就容易得多了。一些形象生動、恰到好處的詞語、成語,在引導學習時要加以留心,對“生字表”里出現的生字生詞更宜權衡再三。盡可能展開相關的強化訓練活動。如《安塞腰鼓》一課中“一捶起來就發狠了……狂舞在你面前”有個“捶”字逼真地寫出了后生們用力之大、之快、之猛,傳神地表現了后生們全力以赴,動作迅猛,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教學中,讓學生通過“換、說、演”等方式展開訓練,即換一個意義相近的詞語,說一說換后的感覺,試一試“捶”的動作。靜心潛文后學生馬上明白,若將“捶”字換成“擊”、“打”、“敲”等效果就大相徑庭了。這樣,學生在讀中比較、揣摩、玩味那些具有點睛意義的字詞,感悟作者遣詞造句的高超技能,內化為自己的語文素養,達到讀有所悟、讀有所得。
二、品句式表達的含蓄
課文是書面語言的海洋,里面的語言形式豐富多彩。語言現象數不勝數,語言風格多種多樣。那生動、貼切的比喻,那鏗鏘有力、富有節奏感的排比,那形象、巧妙的擬人,那充滿音韻美、工整的對仗,那畫龍點睛般的神來之筆,那精煉的一語道破,那含蓄深刻的哲理意味,那雅俗共賞的詼諧與幽默……或莊重、或諧謔;或樸實、或典雅:或粗獷、或細膩;可以說,各種語言現象、語言形式、各種語言的風格應有盡有,即使是同一主題,言語形式也是千變萬化的。要注意文本言語形式的不同,善于引導學生賞析,使學生領悟到課文的獨特意境,達到文我兩忘。
三、回情理意趣之味
課文的情、理、意、趣是深刻的內在美,打動人心,讓人久久不能忘懷,它是文章的生命所在,是一個人精神內涵的最本質部分。讀書只有讀到這個層面,文中的情、理、意、趣皆出自于自身,自己化入作品中,想人物之所想,急人物之所急,愛人物之所愛,怒人物之所怒,才會感受深切,獲得較高的審美享受。一般的導語為“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怎么想?”將文本巧妙地嫁接到學生身上,讓學生感同身受。如在教學《小草和大樹》,讀到夏洛蒂將自己的信寄給大名鼎鼎的騷塞,希望得到提攜、指點,并苦苦地等待時,我將話題一轉:“你在日常生活中苦苦等待過嗎?”這樣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朗讀體味,與課文對話,充分感受了夏洛蒂的惴惴不安又滿懷希望,以及騷塞充滿偏見的冷漠、傲慢。
四、獨立反思得與失
學文,是一個消化、吸收并為我所用的過程,采用評價的方式就可以實現我們的訓練目的。環節結束,要讓學生靜下心來想一想:今天我學了什么?用了什么方法閱讀的?自己最成功或最滿意的地方在哪里?從同學、老師那里又發現了什么新策略?從中找出自己認為的敗筆之處,并提出自己的最佳修改方案。
在教學《黃果樹瀑布》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1 進入風景區,首先感覺到的是什么?邊讀邊畫出有關詞句。
2 這是一種怎樣的聲音?逐句朗讀體會。
3 你能把進入風景區聽到的這種漸近漸響的聲音朗讀出來嗎?
4 小結學法:整體感受——逐句朗讀體會——感情朗讀。
既有整體把握的引導,又有局部的深入的探究;既有情感的激發、形象的思維,又有理性的分析,使不同心理特征的兒童的個性化閱讀都能得到有效的引導。
5 學生用同樣的方法自學第3、4節。這樣傳授方便快捷,難點分散,教法學法結合,學生學起來輕松,容易掌握。
讀書中,老師要盡量減少閱讀干預,讓學生“靜靜地閱讀”,拒絕膚淺,排斥平庸,鄙視時髦,讓學生體會到閱讀的快樂,享受閱讀帶來的充實和幸福。